复旦大学举办“公众心理健康促进论坛”

更新时间:2015-01-20  |  点击数:3036

作者  王洁 王帆 丁永明   供稿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

2015年1月15日,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委会、复旦大学精神卫生中心以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主办“公众心理健康促进论坛”,来自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等各学科领域的专家们齐聚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公众心理健康促进领域的工作和经验。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幸福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实现自身的能力,能应对通常的生活应激,能够工作富有成效与成果,能够对生活的社区做出贡献。不论人们生活的国度、性别或者是年龄有多大的差别,追求幸福快乐都是人生中永恒而终极的目标,而心理健康正与我们的幸福息息相关。然而,心理健康问题却是个普遍现象。在英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被心理健康问题所困扰;在中国,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大约有一亿人在忍受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痛苦。因此,我们需要对公众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公共卫生的视角,以人群健康促进的方法,结合各个领域的力量来共同改善公众的心理健康,提升公众的幸福感。

首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傅华教授作为主持人,向大家概要介绍了公众心理健康情况,以及致欢迎词。接着,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Paul Crawford教授是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嘉宾,他向我们展示了英国的公众心理健康研究情况:因为政府财力物力有限,在英国,单纯依靠临床精神病医生或者心理医生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庞大的人群需求,必须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入手,发挥公众自身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公众心理健康问题。Crawford教授介绍了两个英国的案例,“早期公民计划(The Early Citizen)”和“共同康复项目(Mutual Recovery)”:“早期公民计划”在小学里举行,项目组织孩子们积极地为所在学校和社区的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儿童再也不仅仅是被动的被帮助被拯救的对象,在项目中,孩子们主动去拜访社区里的老年人,也会为所在的学校出谋划策,这些活动给他们自身带来了许多乐趣,使得他们更富有责任感、成就感。而在“互助康复项目”中,精神卫生工作者、心理医生、护理人员、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和他们的家属聚集在一块,一起唱歌、跳舞、分享各自的故事经历,甚至一同玩起了音乐,这不仅有利于心理疾病病人的康复,更减轻了医务工作者们和病患家属的压力和焦虑。因为许多研究表明,长期从事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工作人员,他们自身也遭受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职业倦怠、焦虑、抑郁等。如果连医生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如何能使得病患快乐幸福呢?让医生和患者一起参加到各种问题活动中来,不仅可以提升双方的幸福感,还可以让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平等和友好。Crawford教授相信,在中国这样的项目合作形式可以有效地开展起来,从而使得中国在公众心理健康促进这一领域走在世界的前端。

随后,多位专家就老年人、在职人群、学生以及妇女儿童不同群体以及社会关系与公众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讨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戴俊明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上海某社区针对老年抑郁人群推行的“身心愉悦”干预项目。这个项目通过组织老年人群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发放各种提升心理健康的指导手册等,提升了老年人群的幸福感。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陈华副主任医师报告了他们在医院里针对医生和护士所做的缓解压力的项目——“巴林特小组”活动,这个活动将医疗工作者集合起来,以“换位模拟情境”和“减压舒压示范“等各种方法,以互助交流的形式,有效提升了医疗工作者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史慧静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案例,运用生动活泼的戏剧元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中一些常见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问题(比如不同形式的校园欺负行为),通过互动性的游戏、剧情表演等方式呈现出来,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孩子们逐步学会如何积极地应对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如何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掌握健康生活技能。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高隽老师介绍了在上海浦东新区对于妇女群体的心理服务干预项目,并总结和反思了高校与政府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为以后的研究合作提出经验和建议。最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高俊岭老师则从社会关系与心理健康方面入手,向大家展示了在上海新华社区所做的心理健康干预项目。他的研究证实,良好的社会关系确实会对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积极作用,而从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积极心理学等各方面进行干预,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上海市各区县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以及部门关注心理健康的热心民众参加了本次论坛,并热烈参与讨论。论坛一共持续了3个多小时,现场的听众仍意犹未尽,通过论坛的形式把关注公众心理健康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结合起来,鼓励跨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共同交流,本次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