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在中国消除疟疾期间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疾病负担和干预措施成本领域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以“Malaria in China, 2011-2015: an observational study”为题发表于国际著名公共卫生期刊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系WHO官方学术期刊,IF 4.939,论文链接:www.who.int/bulletin/volumes/95/8/17-191668/en/)。为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的全球根除疟疾的倡议,中国政府于2010年5月启动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当前消除疟疾的行动进程已过半,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并且消除行动计划实施期间,经费的投入来源和用途亦发生了较大变化。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我国消除疟疾的相关资料,科学评估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前半程(2011-2015)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变化、投入和效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研究发现,我国多数区县(2855/2858)已在2015年实现了疟疾本地感染病例数下降为零的阶段性目标,全国本地感染病例已由2011年的1469例下降至2015年的43例。目前,主要在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地区和海南岛的少数地区,仍存在疟疾的本地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2011-2015年,输入性病例(15,840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9%,每年均有数千例输入性病例(图1),主要输入来源为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根据WHO的疟疾年报,2011-2015年间,全球基金(43%)和我国中央政府(57%)共计投入13,450万美元用于消除疟疾,但经费的主要用途不同。估计2011-2015年期间,我国可能受疟疾威胁的人群有57,400万人,平均每人每年投入的疟疾消除经费为0.05美元。
图1. 2011至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变化
研究表明,我国本地疟疾传播疫情已快速下降,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保持适当的投入,在2020年全面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当前主要面临的挑战是消除残余的本地传播,同时减少来自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的输入性疫情,以及潜在的本地续发传播。本研究为我国下一阶段和全面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提供了科学证据,也为其他国家的疟疾防控和消除行动提供了借鉴。
此外,余宏杰课题组还在人感染禽流感H5N6的流行病学特征领域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以“Preliminary Epidemiologic Assessment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H5N6) Virus, China”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感染性疾病期刊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IF 8.216) (https://academic.oup.com/cid/article-abstract/65/3/383/3605485/Preliminary-Epidemiologic-Assessment-of-Human?redirectedFrom=fulltext)。
自1997年我国香港特区发生人感染禽流感H5N1病例以来,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层出不穷,引起国际科学界极大关注。2014年5月,中国发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禽流感H5N6病例,迄今为止共报告17例,其中12例死亡。作为一种人感染的新亚型禽流感,其流行病学特征如何?与人感染H5N1和H7N9相比,其临床严重程度有何差异?是国际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本研究收集了WHO发布和公开数据库报道的中国大陆地区确诊的人感染H5N1、H7N9及H5N6病例的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和临床信息,并对其流行病学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H5N6病例年龄较H5N1病例大,较H7N9病例小。H5N1和H7N9病例发生的地理范围较H5N6病例广。三类病例的发病至入院及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基本类似;三类病例从入院到死亡的时间跨度都较大;H5N6病例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早于H5N1和H7N9病例(图2)。H5N6和H5N1病例的临床严重程度高于H7N9病例。
图2. 人感染禽流感H5N6、H5N1和H7N9病例的时间-事件分布图
研究结果表明,H5N6病例与H5N1和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相似,具有高死亡风险。高致病性禽流感H5N6病毒未来将持续在禽间循环,并引发人类感染,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监测人感染禽流感疫情仍是预防未来流感大流行的重要环节。
余宏杰课题组的青年副研究员赖圣杰和博士生姜慧分别为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以上两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525023)”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