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王伟炳教授团队在病毒干扰领域取得进展

更新日期: | 点击数:331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伟炳教授、姚烨副教授团队与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利用台州市流感样病例(ILI)的多病原监测数据,探讨了对不同呼吸道病毒在大流行后的时空动态和病毒之间的相互干扰现象。研究结果以“Spatial-temporal Dynamics and Virus Interference of Respiratory Viruses: Insights from Multi-Pathogen Surveillance in China”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Infection》上。

呼吸道病毒具有明显的时空传播模式,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SARS-CoV-2) 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些病原体的动态。同时,由于干扰素机制、宿主资源竞争等机制的存在,不同呼吸道病毒之间会互相干扰,使得病毒的流行期提前或延后,导致监测工作更加复杂。

基于台州市2021年至2024年的多病原检测数据,该研究首次将时空模型应用在病毒干扰的研究上,整合了地理和时间动态来捕捉病毒相互作用。研究通过数据驱动得出的病毒干扰关系与实验证据一致,验证了该方法在现实世界分析中的可靠性。研究发现,疫情后共传播病毒的时空模式发生了变化,SARS-CoV-2改变了呼吸道病毒的传播模式,同时为理解病毒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

图1. A) 人群总体阳性率;B) 每种病毒的全人群阳性率;C) 五岁及以下儿童中每种病毒的阳性率

以下是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每种病毒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经济、交通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即使在调整了时空变量和基线因素后,不同病毒之间仍观察到显著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并非双向对称,而是表现出特定的模式和滞后时间。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暴发受鼻病毒(HRV)的影响,但反之则不然。SARS-CoV-2对流感的影响在12周后才显现,而流感对SARS-CoV-2的影响仅滞后1周。病毒之间潜在的竞争关系在其空间分布上也很明显,例如流感和HRV的高发区和低发区几乎相反。此外,该研究对比了单病原与多病原背景下,流感和SARS-CoV-2的扩散模式,结果显示多种病原体的共存会导致病毒传播模式和流行持续时间的显著改变。

图2. 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滞后时间

图3. 四种病毒的空间效应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博士张素熠与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副所长梁鸿镖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伟炳教授、姚烨副教授与林海江主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编号:82073612]、上海市科学技术重大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ZD2021CY001]、以及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资助 [项目编号GWVI-1、GWVI-11.1-03和GWVI-11.1-01]以及台州市高层次人才计划资助[项目编号 TZ2022-2]。

文章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sd/article/S0163-4453(25)0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