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卫生,共绘健康蓝图——2025“南南合作”公共卫生教育联盟国际暑期学校顺利开幕

更新日期: | 点击数:590

2025年7月25日,“南南合作”公共卫生教育联盟(SSPHEN)主办的国际暑期学校在上海正式开幕。暑期学校以“基于全球卫生视角的应对非传染性疾病之路(Path to Manage th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ith Global Health Perspectives)”为主题,开幕式氛围热烈,汇聚了来自全球25个知名学府的学生30余名,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大学、清迈大学、布里斯托西英格兰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国外高校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外高校及国内高校外籍学生9名。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英耀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国际合作处副处长许虹扬博士致欢迎辞,她表示,本次暑期学校不仅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平台,更是促进不同背景参与者建立友谊的桥梁。她还提到,学员们将有机会深入了解在卫生健康领域中全球机构的深度合作、慢性病防控策略,以及中国的贡献。

紧接着,陈英耀教授详细介绍了公共卫生学院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拥有97年公共卫生教育历史,获评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双一流学科,学术实力雄厚。近年来,学院师生在《Nature》、《Science》、《Lancet》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逾百篇,研究领域涵盖环境污染与健康、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预防及全球卫生政策等,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此外,学院每年举办的德隆国际公共卫生论坛是其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汇聚顶尖公共卫生专家探讨迫切的卫生议题。陈英耀教授强调:本次暑期学校不仅包含丰富多样的授课活动,更旨在让学员全面了解公共卫生领域,认识到科学、政策与社区行动如何协同作用,以推进中国乃至全球人民的健康福祉。

开幕式后,现场举行了茶歇活动,学员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互动,分享各自国家的故事,为项目所倡导的协作精神奠定了基础。

开班典礼后开展了系列主旨演讲。钱序教授以“为青年学生们在全球化社会中茁壮成长筑牢基础”为主题,阐述了复旦大学在全球卫生领域的发展历程,包括2005年启动多学科教育项目、2010年开始举办国际暑期学校、2012年构建机构合作网络及2015年推进南南合作项目等四个阶段,并分享了中非合作项目的成功案例——该项目为8个非洲国家培养了妇幼健康领域专业人才,还提及在亚洲及非洲低收入国家应用中国实践经验提升妇幼健康水平的试点项目,强调全球卫生工作的核心在于将解决方案适配全球需求。

傅华教授围绕”中国应对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共治”展开演讲,以上海社区实践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协助区卫生部门追踪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生活方式调整方面的应用,同时提及控烟、含糖饮料“红橙绿”健康标识体系及城市“口袋公园”等成功举措,强调政府、社区及个人等各相关方在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中的协同作用。

阚海东教授的讲座主题为“环境与慢性病”,他结合严谨的科学研究与实际案例指出,环境因素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25%。他分享了多项颇具启发性的研究发现:包括全球大气环境及气候变化对各类疾病的影响、生活文化因素如“4”谐音与股市波动和健康结局的关联等。这些案例揭示了健康不仅受生物学因素影响,还与文化、经济等多重社会因素相关。

此次暑期学校的启动,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参与者搭建了一个知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助力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公共卫生领域的复杂议题及实践路径。本次暑期学校汇聚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流行病学、环境与健康、卫生组织体系等非传染性疾病相关议题开设专题讲座。学员们将有机会与专家深入探讨最新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并通过小组合作和实地考察参访等活动,了解我国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成就,提高学生在全球健康领域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拓展国际视野。

“南南合作”公共卫生教育联盟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牵头成立,包括来自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孟加拉国、泰国、新加坡、越南、埃及、博茨瓦纳、肯尼亚、马拉维、坦桑尼亚、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学院、相关机构及国内18所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目前共有39所国内外高校/单位在本联盟中。南南合作公共卫生教育联盟聚焦疾病防控、环境健康和卫生体系建设,旨在共同探索解决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打造国内外公共卫生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国际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