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陈仁杰教授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联合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研究,系统评估了不同类型热浪对我国心肺疾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并预测了气候变化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未来的疾病负担。研究成果以“Rising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risk and burden of compound heatwaves amid climate change”为题,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
热浪是气候变化的直接体现,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全球变暖在加剧热浪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同时,改变了其暴露模式,逐渐从传统昼热浪向夜热浪和昼夜复合热浪转变。此外,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使热浪相关的健康风险愈加严峻。尽管已有研究表明热浪与心肺疾病相关死亡存在关联,但不同类型热浪的具体影响尚不明确。此外,气候变化、人口规模变化及老龄化速率如何共同影响未来不同类型热浪的相关疾病负担也缺乏探索。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基于我国272个城市的死亡病例数据,量化了当前三类热浪对心肺疾病死亡的风险,并预测了在气候变化与人口结构变化情景下的疾病负担,这对我国制定气候适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复合热浪带来的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单一时段的热浪(图1),且其风险持续时间最长(4-7天),明显高于昼热浪和夜热浪(2-4天)。复合热浪导致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负担远高于昼或夜热浪所造成的负担(图1),尤其是对缺血性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总体来看,复合热浪导致的非意外死亡相对风险为1.26,显著高于昼热浪和夜热浪(均为1.12)。这一结果突显了当前气候适应政策和公共卫生预警系统需重点关注复合热浪的威胁。现有的热浪应对措施多集中在单一昼热浪上,而复合热浪的高危险性提示了迫切需要改进热浪预警机制。
图1. 白天、夜间及复合型热浪在滞后0-6天内对我国272个城市特定死因死亡率的累积相对风险和归因分数
此外,未来预测分析发现(图2),在仅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规模变化的情景下,到2090年代,复合热浪相关的死亡可能增加4到7.6倍,远超夜热浪(增长0.7到1.9倍),而昼热浪的影响则有所减弱(减少0.3到0.8倍)。若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所有类型的热浪负担均将进一步增加,且气候变暖与老龄化的共同作用大于两者单独影响的总和。这一发现表明,在制定气候适应与公共卫生政策时,需综合考虑气候变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协同作用,以更好地缓解未来热浪对健康的加重负担,尤其是在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的地区。研究还指出,严格的减排政策有助于控制热浪相关的疾病负担,进一步凸显了在应对全球变暖中采取减排措施的紧迫性。
图2. 在不同气候变化和人口规模情景下,我国未来各地区白天、夜间及复合型热浪相关超额死亡的预测平均百分比变化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生刘江东与中疾控慢病中心齐金蕾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和中疾控慢病中心周脉耕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430105)、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2023SHZDZX02)、上海市B&R联合实验室项目(22230750300)和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230780200)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4-02137-5
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疾控中心合作研究揭示长期空气污染暴露与住宅绿地覆盖对糖尿病人群死亡的单独和联合影响
全国高等学校预防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卫生法律制度与监督学(第5版)》定稿会在上海顺利召开
“公卫领航,共创未来”公共卫生体系合作研学项目成功举办
共谋学科发展新篇章|我院成功举办中国式现代化医院管理高质量发展论坛
亚洲开发银行咨询项目“DRG/DIP支付方式下医保基金现场检查路径及相关监管方式研究”启动会举行
迈向“三医”协同新局面,释放医保支付新动能——2024上海医疗保障论坛成功举行
区校共建促发展,集智聚力谱新篇 - 复旦公卫学院与奉贤区卫健委签约共建初见成效
我院邹华春教授主编《公共卫生专业英语教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