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邹华春课题组多中心系列研究揭示我国猴痘流行病学特征及应对措施

更新日期: | 点击数:1960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邹华春教授课题组联合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多中心猴痘系列研究:1)横断面研究,旨在阐明中国猴痘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心理健康状况。2)猴痘病例定性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猴痘患者诊断前后和隔离经历,及其对防控政策的建议。3)猴痘防控利益攸关群体定性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医护人员、疾控人员、社区组织工作人员在猴痘防控中的经历,及其对防控政策的建议。

2022年猴痘在全球暴发,该疾病的传播模式、速度以及人口统计数据与此前相比发生了显着变化,疫情暴发后不到三个月,病毒继续迅速传播至全球76个国家,促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宣布猴痘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球共报告92,432例确诊病例和170例死亡病例,猴痘已传播到117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在2023年5月11日宣布猴痘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猴痘疫情仍在持续。亚太地区关于猴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我国于2022年9月报告首例猴痘病例。我国的猴痘防控指南于2022年6月发布,并于2023年7月更新。我国在2023年6月发现第一例本土感染的猴痘病例。截至2023年11月30日,我国共报告猴痘病例超过1,600例。然而,来自我国的猴痘证据依然有限,亟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阐明猴痘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利益有关群体对于猴痘防控的体验、感悟和建议,为优化猴痘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在横断面研究中,收集了2023年6月1日至7月31日期间来自我国七个城市的115例猴痘确诊病例的信息。所有病例均为男性,年龄中位数为31.0岁。65例(56.5%)为HIV阳性,其中92.3%正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常见的系统症状包括发热(73.0%)、淋巴结肿大(49.6%)和肌肉疼痛(28.7%)。所有参与者都有皮肤病变,其中49.6%位于生殖器区域。疱疹(78.3%)和丘疹(44.3%)是最常见的皮疹类型。与非感染者相比,HIV感染者更有可能患有焦虑症。HIV感染者中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或免疫反应不佳的人更有可能出现并发症,包括肛门疼痛或直肠炎。本研究发现大多数病例在诊断前有原发性生殖器病变和性行为经历,这表明猴痘在我国很可能通过性行为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此外,研究建议医务人员应将心理健康评估和支持纳入猴痘患者护理计划,及时的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患者提供治疗,尤其在HIV感染者中。我们的研究表明我国猴痘患者临床症状较轻,主要传播方式是在性行为中的密切接触,研究为我国猴痘治疗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以“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human mpox cases: A multicenter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杂志(DOI: 10.1002/jmv.29198)。本文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博士生付雷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邹华春教授为通讯作者。

在猴痘病例定性研究中,于2023年7月6日至25日期间招募了来自我国六个城市的15名猴痘患者。通过电话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使用主题分析进行分析。结果分为两个部分:患者的经历(诊前经历、就诊经历、隔离经历)和建议。诊前经历总结为三个主题:症状、可能的感染途径和猴痘认知。就诊经历总结为三个主题:就诊时间、诊断困难和对诊断的态度。隔离经历也被概括为三个主题:身心反应、不愿自我透露感染状况以及促进康复的因素。从患者的建议中确定了六个主题:(1) 增加检测渠道和方法,(2) 疫苗的开发和引进,(3) 隔离方案的调整,(4) 治疗措施的改进,以及(5) 猴痘相关宣传和教育的改进。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有效遏制猴痘流行,迫切需要采取结构化措施来解决与猴痘相关的耻辱和歧视。对MSM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重点做好预防、检测和治疗服务。医院应加强对感染科、皮肤科等重点科室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诊断能力和灵敏度。此外,由于缺乏特定的抗病毒药物,有监督的居家隔离可能是更好的隔离方式。该研究以“Mpox patients’ experience from infection to treat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 multicenter qualitative study in China”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杂志(DOI: 10.1002/jmv.29338)。本文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硕士生张伟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邹华春教授为通讯作者。

在猴痘防控利益攸关群体定性研究中,于2023年7月16日至8月18日期间招募了来自我国14个城市的15名社会组织工作者、14名疾控工作人员、13名医护人员。通过电话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使用克莱兹现象学方法进行分析。总共产生了三个主题类别:为遏制猴痘流行付出的努力、遇到的挑战、提出的建议。为遏制猴痘流行付出的努力包括疾控中心的疫情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医院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社会组织的咨询、宣传和转诊工作。遏制猴痘流行中遇到的挑战包括住院隔离的负面影响、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对公开同性恋身份的担忧、心理问题、追踪接触者的困难以及各群体之间沟通与合作不足。为遏制猴痘流行提出的建议包括优先考虑有监督的居家隔离、将HIV感染相关指标纳入住院隔离标准、通过医疗保险降低住院隔离费用、加快疫苗和特定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引进、加强患者隐私保护、对利益攸关群体进行心理培训、建立由具有接触追踪经验的人员组成的工作组以及加强各群体的沟通与协作。研究结果表明,为了有效控制猴痘的传播,必须加强与社会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灵活的机制。加强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并将减少污名化纳入防控战略中。优先考虑有监督的居家隔离并将HIV感染相关指标纳入住院隔离标准。此外,应为利益攸关群体,尤其是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培训,帮助他们管理心理健康并提高咨询技能。

本研究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邹华春教授牵头,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深圳三院、北京市朝阳区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中科大附属安徽省立医院、天津二院、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青岛六院、无锡市疾控中心、广州八院、广州市疾控、重庆市疾控、天津市疾控、深圳龙华区疾控、广州番禺区疾控、北京佑安医院、无锡五院、青岛青同、珠海旭同、重庆知灯、广州岭南伙伴、佛山鹏友、江门优志、深圳258彩虹、贵阳彩艾、呼市彩虹等单位和组织,以及各个猴痘利益攸关群体共同完成。本研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C2306700、2022YFC2603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22064、72061137001)、深圳市科技项目(JSGG20220606141001003)、无锡市科技局项目(Y20222006)和北京市重大疫情防治重点专科项目等资助下完成。

 

(文章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16328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8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