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复旦公卫2项成果榜上有名

更新日期:2023/05/31 | 点击数:2101

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23年5月26日召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2。其中,环境卫生学教研室阚海东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大气颗粒物的健康危害、致病机制和个体干预”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流行病学教研室王伟炳教授领衔完成的项目“新冠肺炎环境影响因素和非药物干预的效果及策略研究”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阚海东教授领衔的项目“大气颗粒物的健康危害、致病机制和个体干预”,完成了覆盖全球652个城市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建立了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大气颗粒物与居民死亡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成果应用于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发现颗粒物可激活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引起神经内分泌活动和代谢改变;识别了颗粒物引起人体心肺系统损伤的多条分子机制,评估了表观遗传在其中的介导作用。开展了个体干预研究,提供了空气净化器、口罩、鱼油可有效降低颗粒物心肺危害的循证医学证据。完成人:阚海东、陈仁杰、周脉耕、蔡婧、殷鹏、赵卓慧、刘聪、孟夏、李慧楚、牛越、赵昂、林之靖、石晶金。完成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伟炳教授领衔的项目“新冠肺炎环境影响因素和非药物干预的效果及策略研究”,在理论和模型研究的基础之上,着重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制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探讨了新冠肺炎传播的生物学因素及其与人口学和社会学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在新冠暴发的早期阶段评估了气象因素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不能依靠春季回暖来抑制病毒的传播;同时发现大气颗粒物污染或可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风险。构建了新冠输入风险预测和预警模型,发现我国针对境外输入采取的措施显著且及时降低了我国重要口岸的境外输入疫情风险。首次开展了不同地区实施的针对新冠疫情防控的非药物干预措施效果的比较研究,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防控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了适用于我国人群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例自评量表,为重症风险尽早预警和指导患者就医提供了实用工具。研究内容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连贯性的研究结果和政策建议,对于各现场地区改善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及时发现和治疗新冠肺炎起到了重要作用。完成人:王伟炳、姚烨、孟夏、阚海东、熊海燕、彭丽、刘芷希、朱文龙、田婕、徐双飞。完成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气象局。

供稿人:孟夏、阚海东、王伟炳、姚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