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教研室

更新日期:2021/10/14 | 点击数:18293

一、教研室历史发展沿革

机构与人员设置

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始创于1953年,由生命统计、卫生行政、卫生宣教三个学科合并而成,原名为保健组织学教研室,成员有许世瑾、陈海峰、施济民、张照寰、顾杏元、徐宁善等6人,许世瑾为主任,陈海峰为副主任,教研室承担卫生系、医学系及儿科系的保健组织学教学。1955年陈海峰调中央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后,张照寰任教研室副主任。上个世纪60年代,医学史教研室曾并入。1964年起,按卫生部通知,停止保健组织学教学,教研室主要是讲授卫生统计学及医学史。1974-1979年期间,数学教研室曾并入,陈启明任教研室副主任。70年代末,医学史单独成立教研室。1980年按照卫生部《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教学研究工作》的通知精神,改名为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承担有关卫生统计学及社会医学的教学研究任务。1987年设立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室和医学人口研究室。1989年蔡文玮领衔筹建并独立成立妇幼卫生学教研室。按教育部学科分类,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这两个三级学科分别隶属于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个二级学科。这两个学科都是国家教委首批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卫生统计学同时为博士后培养流动站。2013年12月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分为社会医学教研室和生物统计学教研室。

1985年开始招收社会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学位授予点。1997年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被列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教育部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重点二级学科,2013年成为上海市高峰学科之一。龚幼龙教授是我国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首位博士生导师。

许世瑾、顾杏元、龚幼龙、冯学山、严非教授曾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陈海峰、张照寰、龚幼龙、陈启明、詹绍康、曹素华、冯学山、赵耐青、严非教授曾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现任教研室主任为付朝伟教授,副主任为王颖教授。

教研室现有教职工9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 2名、青年副研究员2名、讲师 2名。

教学与人才培养

1950年,在许世瑾教授的主持下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高级卫生统计人员培训班,参加该班培训的不少学员后来都已成为我国卫生统计学界的骨干、专家和教授。此后,他曾给10多个专业、学科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过课。1963-1964年,许世瑾教授参加了暑期讲学团赴江西省、福建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人员做系统的医学统计方法讲演,并为这次讲演编写了《医学统计讲学专刊》,深受好评。1979年,为帮助非统计专业人员学习与掌握医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他集数十年厚实教学功底,与教研室其他教员一起主编了约50万字的《医学统计方法》专著。该书通过列举大量医疗、卫生、生物等科研中的实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和实用性,便于自学,有独到之处,深受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欢迎,连续出版印刷了3次。

上个世纪80年代,教研室改名为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承担卫生统计学及社会医学相关教学任务,向夜大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多门课程。

教研室成立之后,陆续开设了保健组织学、卫生统计学、医学史、医学统计方法、计划生育统计、肿瘤统计方法、医院统计、妇幼保健统计、医学人口学、社会医学、卫生服务研究、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发展与政策、全球卫生策略与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保险、公费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等课程。

同时,教研室是上世纪80年代初率先面向本科生开设社会医学课程的高校之一,自8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又在国内率先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卫生服务研究、卫生人力开发、现场调查技术、医学人口学、卫生项目评价、人口健康研究、医学人类学、全球健康的领导力等专业课程,年均课堂教学量超过400学时。卫生统计学课程包括卫生统计学、医用多元统计、临床试验设计、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分类数据统计分析、SAS统计分析、SPSS统计分析、计算机在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等,年均课堂教学量超过1000学时。另外,还承担了多项国家卫生部、上海市医学会、预防医学会、区县卫生部门及有关部门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及咨询服务。

教研室社会医学开创者顾杏元教授、龚幼龙教授于1984年主编了国内最早的《社会医学》教材,并于1990年由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再版发行;在此基础上龚幼龙教授又主编了卫生部规划教材《社会医学》(第一版2000年),并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2005年主编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社会医学》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9年由龚幼龙、严非教授主编出版的第三版《社会医学》教材至今已多次印刷,发行了15000余册,成为多所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推荐教材和参考教材。除此之外,教研室还最早在国内主编并出版了《卫生服务研究》、《卫生项目评价学》、《医学人口学》、《现场调查技术》、《计划生育统计与评价》等多部教材。教研室龚幼龙、冯学山、严非教授分别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育才奖、复旦大学教学名师等奖励。

目前,社会医学教研室开设本科生课程4门,研究生课程6门。同时承担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每年招收博士生3名左右,硕士生(含MPH)15名左右,累计培养研究生200余名,毕业的研究生遍布海内外,大多数都已成为国家或地区公共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的中坚和骨干。

科学研究发展史

上个世纪50年代,许世瑾等教授开展对上海市人口资料进行死亡率、出生率、期望寿命和年龄分布的统计分析工作。他还和教研室内外有关人员一起先后对上海药水弄、曹杨新村和日晖新村等劳动人民住宅区的人口和住宅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资料分析,并数次深入到淮南煤矿、铜官山铜矿、戚墅堰机车修配厂等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保障居民和职业人群健康和改进住宅环境与厂矿管理作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对上海市人口进行预测,为上海市政府计划生育政策制定提供技术资料。

顾杏元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中国人口问题,是我国较早从事医学人口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从事计划生育统计和生育率调查的学者。他进行的上海市人口出生、死亡与期望寿命的研究为掌握上海人口变化趋势、制定人口发展策略及相关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70年代,为科学制定计划生育政策,评价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顾杏元教授在卫生部的支持下,举办了全国第一期计划生育统计讲习班,传授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知识和方法,此后又结合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进展情况,于1976年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计划生育统计》著作,首次提出了计划生育率等统计指标,这些均为我国计划生育统计、科学评价计划生育工作成效和制定相关政策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顾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要关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他基于当时上海在国内最早有效实施计划生育的状况,并结合人口死亡、出生及生育率水平,研究了上海市的人口变动规律,预测了上海市人口在今后50年内的变动趋势和问题,进而提出了上海市在不同时期的合理生育水平,应尽早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由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与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问题,以及要在适当时期调整国家计划生育指标及政策等建议。

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针对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以及肿瘤防治需要,顾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肝癌与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并与国内其他研究人员一起,积极参与并指导了全国8亿人口的死亡回顾调查。

社会医学教研室是国内最早系统开展卫生服务研究的高校之一。顾杏元、龚幼龙教授于1981年作为中方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中美卫生服务合作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并比较了美国华盛顿县和上海县卫生事业的组织、工作、费用及效果,研究成果分别专刊发表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及美国公共卫生杂志,这是我国首次向国内外全面系统地报告了一个县的卫生服务进展与成效,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同时也推进了国内系统的卫生服务研究,继而从上海县开始,逐步推广到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则获得了卫生部医学科研成果甲级奖。1985-1987年顾杏元、龚幼龙教授担任“全国城乡卫生服务调查研究”设计的技术指导专家,所采用的抽样调查方法,所形成的有关需要、需求、利用和费用等分析指标,成为以后国内开展卫生服务研究的框架体系。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从1993年起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教研室的龚幼龙、严非教授作为顾问或专家一直参与全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及专题调查。

后来卫生服务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2000年后,教研室在卫生服务公平性、弱势群体(贫困者、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和老年等)的卫生保健、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以及卫生人力资源等课题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有关部委、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欧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国际发展署、芬兰国家科学院等国内外组织机构的资助,教研室的龚幼龙、冯学山、吴擢春、严非教授先后主持多项研究课题,为有关项目省、项目市、项目县制订相关政策提供有效支持和科学依据。

在上世纪80年代顾教授成立了卫生政策研究室,开展医疗保健制度研究。国内较早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顾杏元教授作为顾问,开始参与在四川开展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课题,后在卫生部支持下,在全国16个省的20个县开展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研究成果于1991年出版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专著及一系列文章,之后获得美国国际卫生政策项目及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共同资助,与英国发展研究所合作,继续研究中国农村,重点是贫困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研究成果于1996年、1998年分别出版《中国贫困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及《中国贫困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社会干预试验研究》两本专著。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初,龚幼龙、冯学山、严非教授又分别先后获得欧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继续开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中国越南两国农村医疗保障的比较研究等,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跟踪探索研究,上述研究课题的主要政策建议被国务院、卫生部及有关部委采纳,并体现在“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的几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中,也为有关项目省、项目县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了有效支持和科学依据。

教研室发挥社会医学学科特点,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疾病控制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评价研究,特别是在结核病防制方面,上个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初,曾由世界银行和国家卫生部支持的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经济学评价的主要政策建议已被国务院、卫生部及有关部委采纳,并由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全国结核病控制资金将纳入国家10年财政预算计划,并利用世行1亿美元贷款和英国国际发展署赠款,重点向中西部作财政转移支付,这是建国以来史无前例在国家层面对单一疾病防治所作出的财政投入决策。上述的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龚幼龙、冯学山教授分别于 2010年、2011年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0年代初,教研室承担在国内首次开展的结核病控制社会学评价,为改善弱势人群结核病防制服务公平性提供了有力证据。之后,严非教授先后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部上海特大城市结核病防治重大专项的子课题,对防制体系和能力、疾病经济和无形负担进行研究,为结核病防制策略完善提供证据。

人口与健康研究也是教研室的研究特色领域之一,在传承教研室生命统计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包括人群的死亡水平与原因(特别是围产儿死亡、婴儿死亡)、高剖宫产率问题、高出生性别比问题、生育率水平与生育模式、儿童生长发育问题(尤其是儿童肥胖、儿童运动发育障碍等)、青少年妊娠与人工流产问题、敏感问题的调查与统计处理技术、流动人口和贫困地区生殖健康等方面研究,为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献计献策。

教研室近3年年均科研经费300余万元,年均发表论文50余篇。目前教研室在传承原来的研究领域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开拓,如老龄化应对、精神心理卫生、疫苗和药物管理、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人群健康管理。

二、教研室历任人物名录

许世瑾(1903-1988),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卫生统计学家、中国卫生统计事业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之一。

192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专科学校,1930年在美国留学时获约翰·霍浦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许世瑾教授从事卫生统计工作60余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我国的卫生统计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1926年,他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死因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时,就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死因分类表。在美国留学期间,因深感我国医学发展迫切需要卫生统计工作,回国后,他不图名利,选择了卫生统计学作为研讨方向。他是我国第一个男女儿童体重、身高生长发育指标对照表的制订者。这个对照表不仅提供了当时我国儿童的发育水平,身长与体重的关系,而且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对比的基础,并发表于1932年的中华医学杂志。1934年,他率先在江苏省南京市和句容县建立了生命统计实验区,每年总结出经过详细分析的死亡报告,并首次在国际刊物《世界生命统计年报》上发表了1934-1936年南京市居民的死亡率结果。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生命统计实验区的工作被迫中断,但他不久又在贵阳建立了新的实验区。从1935年起,他与国内204家大医院联系协作,组成一个19种重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全国报告系统,对我国这19种重要疾病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监测与系统分析,为防治疾病提供重要参考,曾将结果在中华医学会年会上报告,深受中外与会者的赞赏与肯定。

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上海医学院保健组织学教研组主任,卫生统计教研室主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副主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统计学会顾问,上海卫生统计学会顾问等职。他和教研室内外有关人员一起先后对上海药水弄、曹杨新村和日晖新村等劳动人民住宅区的人口和住宅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资料分析,并数次深入到淮南煤矿、铜官山铜矿、戚墅堰机车修配厂等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保障居民、工人健康和改进住宅环境、厂矿管理作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一名卫生统计学家,他满腔热情,循循善诱,真正做到了诲人不倦,以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卫生统计学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1950年,在他的主持下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高级卫生统计人员培训班,参加该班培训的不少学员后来都已成为我国卫生统计学界的骨干、专家和教授。此后,他曾给10多个专业、学科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过课。在教学中,他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总是在上课前深入实际作调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同学感兴趣、有实用价值的例题编入教材和讲课内容,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很快提高,学了就能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历年来他为教学写了大量的教材,发表各种论著100余篇。1963-1964年,年逾花甲的许世瑾教授参加了暑期讲学团赴江西、福建两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当地的医学、卫生人员做系统的医学统计方法讲演,并为这次讲演编写了《医学统计讲学专刊》,深受好评。1979年,他虽已76岁高龄,但为了帮助非统计专业人员学习与掌握医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他集数十年厚实教学功底,与教研室其他教员一起主编了约50万字的《医学统计方法》专著。该书通过列举大量医疗、卫生、生物等科研中的实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和实用性,便于自学,有独到之处,深受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欢迎,连续出版印刷了3次。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许世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受到冲击。许多统计资料散失殆尽,这使他极为痛心。但他仍对党和国家充满了信心,心胸坦然,坚忍不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怀着“余生犹待发青春”的豪情,重新积极投入工作,悉心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以 “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题词勉励第子和其他教职员工,把学科建设搞上去。1978-1984年期间,作为《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的副主编,为及早编写出版这本分卷单行本倾注了大量心血。

许世瑾生前为人正派公道,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平易近人,德高望重,在谦虚谨慎方面堪称楷模。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名,不图利,始终如一。他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对各行各业前来向他求教的同志,无不竭诚相待。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之成为教研室的光荣传统和作风。

在许世瑾的指导和培养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到80年代中期,教研室已由原来单一的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发展成为卫生统计学与社会医学教研室,老、中、青年教师梯队比较健全,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完善,在卫生统计方法应用、社会医学、医学人口学、妇幼卫生保健等研究领域在国内颇具影响力和竞争力。

张照寰(1925-2005),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50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六年制医本科。因看到在旧社会不受重视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卫生事业在新社会将会日益得到发展的前景,以及在苏德隆教授等前辈的感召下,张教授立志在母校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参加了我院卫生系保健组织、卫生统计学科和教研室的创建工作,历任助教、讲师、教研室副主任。

1958年底,他毅然服从学校委派,积极投身于重庆医学院的创建和发展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并担任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特别是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他为重庆医学院卫生学和卫生统计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9年初调回我院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工作,直至1988年退休。在此10年期间,历任卫生统计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研室副主任并曾主持过教研室工作,预防医学研究所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研究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和公共卫生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建设核心组成员;曾任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卫生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副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常务编委,以及《中国百科全书-预防医学综合本》、《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农村医学杂志》等学术书刊的编委。1983年作为卫生部部属高校考察团成员赴澳大利亚、南斯拉夫和瑞典等国家考察医学教育。

在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艰苦创业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他在80年代曾语重心长地对年轻教师说:“我们国家要富强起来,教育和科技就必须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和科技人员要为我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不断做出自己的努力。”几十年来,他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一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辛勤耕耘,孜孜以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年轻教师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满腔热忱,循循善诱,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在教学中,他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应医学科研工作和研究生的实际需要,他专门开设并加强了实验设计、多元统计、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和实习内容。他以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不少已成为卫生统计学的骨干、专家和教授。

张教授十分关注国内外医学统计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建树和远见。发表论著30余篇,主编出版了《灾难性环境事故》、《卫生统计学》等著作和教材,参编了《卫生统计学》全国统编教材、《预防医学词典》、《卫生统计基本知识讲座》等著作和教材。尤其使他感到欣慰的是,他参与戴天佑教授1959年主编出版的《医学卫生全书》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他结合研究生培养,对Logistic回归、Cox回归、多状态生存数学模型、结核病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等先进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成功的应用性研究,同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回到母校工作的10年中,他培养了10名硕士研究生,并代替许世瑾教授全程具体指导了4名博士研究生。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的课题曾获得重庆市、上海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励,在我国医学统计学界中颇具影响力。

张照寰教授为人正派,处事公道,谦虚谨慎,忠厚善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图名,不为利,始终如一。对前来向他求教的同志,无不竭诚相待,尽力帮助别人解决科研设计与数据处理中的问题和困难。即使退休后,他依然关心学科和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使他在同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堪称后人楷模。

顾杏元(1928-2018),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社会医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的先行者。

曾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卫生评价专家组顾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医学研究委员会顾问,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及社会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农村卫生协会理事,上海市卫生统计学会会长,上海市人口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卫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

1952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大学三年级期间就参加了南下解放军部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学到防治知识的同时,认识到血吸虫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而且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继而选择在公共卫生专科重点实习,立志将公共卫生作为终身事业,本科毕业又经公共卫生高师班学习一年后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工作,这一工作就是整整的48年。顾教授参加了我校的卫生保健组织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学科和教研室的开拓和建设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卫生系副主任等职。创建了国内首个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室和医学人口学研究室,并担任主任。

顾教授在4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为本科生、研究生、专科生及进修生开设并主讲过保健组织学、卫生统计学、医学史、医学统计方法、计划生育统计、肿瘤统计方法、医院统计、妇幼保健统计、医学人口学、社会医学、卫生服务研究、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发展与政策、全球卫生策略与初级卫生保健、合作医疗保险、公费医疗保险、社区卫生服务等12门课程,受众数以万计;他开课并不是完全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开课,而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及对象要求,边干边学,边学边教地开设各门课程,而且很少两次课用同样的教学提纲,联系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后,他培养了21名硕士研究生与3名博士研究生。在教学中,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强调做人的原则,非常重视教育质量和青年人的培养,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开拓创新,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培养的学生遍及海内外,不少人已成为卫生统计、社会医学、卫生管理领域的技术骨干、专家和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

在顾杏元教授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研究过的课题不少,包括国际合作研究,涉及面也较广,包括吸血虫病、肝癌防治,我国城乡医学人口统计分析,城乡人口计划生育及生殖健康服务,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及卫生服务,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等,但重点是中国农村卫生,然而这些问题也都是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或难点问题。他一贯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者,重点研究农村卫生,研究几亿中国农民的保健问题,应该是自己的职责。几十年来,也为此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他的基本研究思路就是从社会实践中选题,深入实际,调查社会中存在什么卫生问题?情况怎样?问题在哪里?什么原因?怎么办?十分强调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

在分配到我校工作的第一年,就积极投入到那时我校的公共卫生教学基地——上海市嵩山区及江苏省嘉定县,除开展日常的城乡基层卫生保健工作、指导学生实习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外,还结合农村卫生工作,对农村卫生组织、联合诊所与社区保健等迫切需要解决的基层卫生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撰写了数篇调查报告。这些经历为他参加我国第一本《保健组织学》教材的编写以及日后从事我国城乡卫生服务研究奠定了基础。

顾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关注中国人口问题,是我国较早从事医学人口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也是国内最早从事计划生育统计和生育率调查的学者。他进行的上海市人口出生、死亡与期望寿命的研究为掌握上海人口变化趋势、制定人口发展策略及相关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60年代初,我国首先在城市实施计划生育工作,并于70年代末在全国推开。为了解我国人口发展规律,科学制定计划生育政策,评价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效,计划生育统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当时国内该专业人才非常缺乏。由此,顾教授在卫生部的支持下,举办了全国第一期计划生育统计讲习班,传授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知识和方法,此后又结合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进展情况,于1976年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计划生育统计》著作,首次提出了计划生育率等统计指标,这些均为我国计划生育统计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顾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要关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为适应政策的需要,基于当时上海在国内最早有效实施计划生育的状况,并结合人口死亡、出生及生育率水平,研究了上海市的人口变动规律,预测了上海市人口在今后50年内的变动趋势和问题,进而提出了上海市在不同时期的合理生育水平,应尽早认真研究并妥善解决由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与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问题,以及要在适当时期调整国家计划生育指标及政策等建议。

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针对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以及肿瘤防治需要,顾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肝癌与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并与国内其他研究人员一起,积极参与和指导了全国8亿人口的死亡回顾调查。

自80年代以来,顾教授作为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及医学史专委会主任委员(1978-1987)和卫生部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7-1998),在卫生部领导和支持下,相继举办了多期全国省市卫生厅局长进修班、全国县卫生局长卫生管理讲习班和全国农村基层卫生统计讲习班等,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卫生管理干部。同期,我国农村进行了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他成为全国城乡卫生服务调查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提出要重点关注我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医疗保健制度建设的问题,并和他的研究团队重点对此进行了10多年的系统研究和干预试验,提出的不少政策建议被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采纳,发挥了政策研究效应。当时他不顾已近七旬的年龄,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交通多么不便,数十次深入我国中西部贫困农村现场调查研究,为年轻人树立了深入实际、严谨求实的治学榜样。他在回忆录中说到:“走出去,亲自进行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我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社会卫生调查,特别是农村卫生调查时,当然要请助手,但自己必需下去,亲自参加、组织、督促、检查。这是我跑的地方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我跑了27个,2166个县(市、区)中,我跑了200多个。古人讲,做学问要读万巻书,走万里路”。

顾杏元教授一直非常关注国内外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的发展,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建树和远见。他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国外发表近20篇;此外还主编或参编并出版教材和研究专著41本,其中主编12本,如《保健组织学》、《卫生统计学》、《计划生育统计》、《社会医学》、《初级卫生保健管理》、《中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研究》及《中国贫困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社会干预试验研究》等。在学科发展与学会建设方面,他在促进我国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中国卫生统计学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及其社会医学分会等学会和卫生部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鉴于顾教授在教学与科研中作出的杰出贡献,他曾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乙等奖(1981),卫生部医学科研成果乙级奖(1981)、甲级奖(1983)、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一等奖(1990),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医学家”证书并享终身特殊津贴(1991),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8)等奖励。

顾教授平素光明磊落,为人正派,实事求是,爱岗敬业,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图名利,始终如一。对前来向他求教的同志,无不竭诚相待,尽力帮助别人解决科研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即使退休后,他依然关心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怎样使年轻人跟上来,后继有人。他曾说,个人可以退休,但事业要可持续发展,并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这种甘为人梯、难能可贵的品质,使他在同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堪称后人楷模。

金丕焕(1929-),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卫生统计学家。

195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专业,被分配到上海医学院担任卫生统计学助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80年因学校工作的需要,调任计算机医学应用研究室主任至1990年,后被批准为卫生统计学博士生导师,并调回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工作,直至1998年12月退休。退休后他仍积极活跃于医药学术界和企业界从事医学统计学和临床试验的专业活动。

在大学本科毕业分配时,金教授原想从事流行病学或劳动卫生学工作,但学校在给他的毕业推荐信中对他的统计学天赋给予很高评价,于是新的工作单位-上海医学院将他分配到保健组织学教研室(即后来的卫生统计教研室)担任助教,他毫不犹豫,服从组织安排并立即投入到工作之中。

“十年动乱”中,他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1966年末,由于人群的大量流动,流行性脑膜炎大流行,他组织卫生系老师组建医疗队,排除干扰,积极抢救病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支没有太多临床经验的教师医疗队所救治病人的病死率没有高于当地有经验的传染科医生。此后他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脑炎的抢救工作。唐山大地震时,按领导要求他负责组织上海医科大学的第二批医疗队,但后来由于“四人帮”的干扰未能成行。

文革期间,学生们自己联系医院实习,但由于当时医院情况很混乱,没有带教老师。应学生的要求,他指导学生在医院各个科目的临床实习。他一直认为这要归功于他的母校——中国医科大学对卫生专业学生临床教学的重视(当时经过卫生部的检查认为他们这一届卫生系学生是全面的医学毕业生),使他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些工作。

出于对上山下乡的上海知识青年的关怀,学校指定他带领一批医生和学生到江西井冈山地区对知识青年进行赤脚医生培训。为了做好准备,他到中山医院的急症室和外科工作了一段时间。他满怀热情,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开动脑筋使教学更加容易被接受。比如在进行狗的解剖教学时,他想办法维持狗的生命体征,使学生在解剖时还能够清晰看到狗的心脏跳动。后来这批赤脚医生在当地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还成了上海医科大学的学生。

1980年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医学应用研究室并任命金丕焕为研究室主任,进行计算机医学应用的研究和教学。任职期间,他积极热情地投入这一崭新的工作,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0年,因原卫生统计教研室的博士生导师故世,为保留博士点,他服从学校安排又回到了卫生统计教研室工作。金丕焕一贯十分重视教学工作,他的卫生统计学和计算机医学应用课程均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错误思想的影响,教学内容被大量精简,由5个院校合编的统计学教材只是一本又小又薄的语焉不详的小册子,连直线回归都只是作为附录。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和原理,他利用大量时间精心编写讲稿,发给学生参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对于统计学的兴趣和热情,得到学生的广泛赞赏。此讲稿后命名为《医学统计方法》并出版,其后更名为《医用统计方法》并相继出版了3版。由于简明易懂,此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仅第1版就印刷了7次以上,约发行了2.5万本。

担任计算机医学应用研究室主任后,金丕焕教授首先想到的是应当有一本适用于医学生计算机医学应用的教材,于是他组织了6所院校共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计算机医学应用的教材《计算机医学应用基础》,由于此教材适用性强、容易理解而被许多医学院校教学所采用,为我国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接受计算机研究室的任务后,为了充实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他通过努力备考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奖学金,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学习,提高了自己计算机科学的学术水平。随着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统计计算已经不是简单的手工计算所能完成,统计软件的应用和教学变得十分迫切。于是他又组织了4所医学院共同编写了《医用统计程序集》,取名为POMS (Program of Medical Statistics) 。这个程序适应了当时计算机种类繁多而使用的BASIC语言有所不同的情况,可以用于各种计算机。由于该程序集是免费发放的,为许多医疗和卫生单位解决了计算过程耗时繁琐的困难,各院校也相继开展了POMS的教学。

此后,他还与上海交通大学陈斌老师合作,共同汉化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发的流行病学数据管理软件Epi Info,为医学科研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工具。他也是最早将统计软件SAS引入国内,并与卫生统计教学结合在一起,编写和出版了有关的教材。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临床试验的发展,他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项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工作,而统计学又是临床试验的核心,于是开始从事临床试验的研究和实践,并于1996年首先在国内为研究生开设了“临床试验”的课程,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临床试验的有关教材,为后来临床试验方面知识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许世瑾教授和张照寰教授的指导下,金丕焕在大学毕业后的第2 年就发表了《日晖新村居民健康调查报告》。4年后他开始了恶性肿瘤发病情况的研究,在肿瘤病理专家顾绥岳教授的领导下,建立了上海市的恶性肿瘤报告系统,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肿瘤报告系统。他还设计了比芬兰等北欧国家更简单实用的报告卡,此报告卡至今仍然在使用。1963年他发表了《上海市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报告》,这是我国第一篇有关一个城市全面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报告。

20世纪70年代的动乱时期,在螨学专家温庭桓教授和过敏性疾病专家许以平教授的参与下,他领导开展了有关螨和哮喘的研究,并最终建立了螨致敏的豚鼠哮喘动物模型并开展了哮喘患者的螨脱敏治疗。他将统计学原理应用于研究设计、资料分析中,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严密性。而当时美国在类似试验中,因5名患者中有3名发生窒息性休克而失败,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例子。

金丕焕教授一贯治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勇于向传统提出挑战。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结果的表达,在国内向来是以“有无显著性”来表示的,他却对这个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名词提出了置疑。由于假设检验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差异的大小,但“显著”却含有“明显”的意思,容易被人误解为差异明显、差异大的意思。于是他反复推敲原文“significant”的意义,查阅了多种字典并参考其他语言的表达,确定这是一种错误的翻译。1985年他提中出用“有或无统计学意义”来表达假设检验的结果,目前这种表达己为医学统计学界普遍接受和应用,写入了医学统计的教材,这不能不说是对医学统计学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要求博士生每周用英文做读书报告以锻炼和提高英文理解和表达能力。一位入学时完全不能用英语会话的博士生,毕业后能流利地同一位美国教授做长达1个多小时的电话交谈。金丕焕老师对学术的一丝不苟也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学生。在一次读书报告中,他发现一位研究生报告的国外著名杂志上的某篇文章是错误的,于是他要求这位研究生自已去证明这篇文章的不合理性。这位研究生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并且最终为杂志和原作作者所接受。

金丕焕教授在教育教学之余还担任过许多社会工作,如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第7、8届编委,国际统计计算协会杂志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and Data Analysis》 )编委, 长期担任中国医学信息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医院质量监察中心顾问等许多单位和项目的重要职务。目前,他仍担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资深编委,参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评审工作和第1、2版 《统计学指导原则》、《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指导原则》和《注册文件编写指导原则》等文件的编写。

金不焕教授虽在70岁时退休,但并未从专业上退休,仍一直在医学统计和临床试验方面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退休后他曾长期担任一个临床试验合作组织的领导,目前是三个临床试验合作组织的高级顾问,也是两个教学医院的临床试验委员会的学术委员,同时担任伦理委员会委员等。他经常给各科的临床医师做临床试验的讲座,致力于提高中国临床试验研究水平。退休后他仍主编出版了不少书籍,如《医用SAS统计分析》(2000) ,《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和SAS编程》(刘勤、 金丕焕,2002),《医用统计方法》 (第2版, 2003),《临床试验》(2004) 。他以81岁高龄时,在陈峰教授和陈启光教授的协助及许多院校统计学教授的支持下,出版了《医用统计方法》的第3版, 这一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尽管年事已高,他从未止步,从未停止对知识的获取。看书、上网查资料是他除了工作以外的重要活动。他以充沛的精力工作学习着,他的精神也感染带动着年轻人。

龚幼龙(1934-),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学会秘书长和主任委员,上海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医学杂志》《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等多本杂志主编和编委。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主编卫生部全国规划教材《社会医学》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委优秀教材三等奖),出版《临床预防的原理和方法》《卫生服务研究》《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等20余册专著。参加“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和“中国城市医疗服务研究”,获卫生部一级科技成果奖和二级科技成果奖。参加“中国2000年预防保健目标制订研究”,任课题组长,研究通过卫生部科技司组织成果鉴定。培养研究生30名,其中一半为博士。

在中美卫生服务合作研究中任中方协调人,在我国卫生服务研究领域进行了开创性工作,为开展全国性城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提供技术设计咨询。

承担《卫生防疫供需及对策研究》《妇幼卫生服务与经费研究》《2000年中国预防保健目标制定研究》《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中国2001-2005年卫生人力发展规划的研究》《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社会经济学评价》《农村卫生人力开发》《卫生改革中人群公平性和医院效益研究》《妇幼卫生服务》《中国和越南卫生改革公平和效率研究》等课题。为卫生行政部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龚教授的学术领域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第一,在国内较早地开展卫生服务研究。拥有参与中美合作卫生服务研究的优势,在国外又学习了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回国后参加1986年卫生部农村卫生服务研究和1987年城市卫生服务研究,担任技术设计的顾问。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局限性,这两次调查结果都是手工统计。尽管如此,当时采用的抽样方法是上海县合作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形成有关需要、需求、利用和费用的指标,成为以后国内开展卫生服务研究的框架体系。卫生部信息中心从1993年起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也是建立在全国城乡卫生服务调查的基础上。在上海县做不到每年一次连续调查,可是能够与美方合作在当地分别在1981、1986、1989和1993年重复四次开展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分别在AJPH和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增刊连续发刊。将上述研究结果写入社会医学教材,主编了《卫生服务研究》一书,国内同行一致认为上医的“社会医学”是“卫生服务研究学派”,与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关。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资料最适宜应用于卫生人力规划”,这是荷兰卫生统计信息中心专家Bonte在合作考察卫生人力一个月后留给的一句名言。已经做了多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收集了许多信息,就是不知道怎样用于进行人力规划。希望Bonte谈深一点,可他没有时间了,留下了一个悬案。1987年卫生部组织一个卫生信息考察组去美国,龚教授当翻译。有一次去美国卫生服务研究中心介绍美国卫生人力规划,就是用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资料从疾病-求医-医生花费时间-计算出医师的工作量和需要量。半天的报告犹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回来后就按人力预测的经典方法,健康需要法、健康需求法、服务目标法来预测卫生人力需要量,带了一个研究生做上海妇产科医师需要量就是采用健康需求法来预测。当时正好世行贷款中国农村卫生人力开发项目聘龚教授为专家组组长,前后有3-5年的时间从事卫生人力规划,并带领研究生在国内首先应用WHO专家Thomas Hall介绍的医院规划模型,利用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对我国卫生人力资料做了第二手资料分析,进行卫生人力需要量预测。因此,卫生人力规划可以作为第二个研究领域。

第三个研究领域是“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写在《社会医学》讲义中,表明它的理念与方法能够为大家所接受。研究生袁建平的毕业论文就做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原来设想把各年龄组的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参数,但是由于资料获得的困难,加上在流行病学、统计学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只能引用国外评价年龄转换的例子,未能开发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危险分数转换表。

第四个关注的领域是临床预防。八十年代龚教授差不多每年有机会去美国考察,卫生部委派或与美国CDC合作研究,每次考察都能有新鲜的知识带回来。龚教授听到这个专题介绍,立刻觉得思想新型能够弥合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裂缝。动员广大的全科医生从事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扩大预防医学单纯依靠公共卫生单枪匹马的局面,临床预防推荐的方法很适合全科医生在社区里推广应用。回来后就与防疫司戴志澄司长、医学教育司史以庆副司长商量将临床预防的原理和方法翻译出版,以后也在不同场合宣传临床预防的观点。

第五个研究领域是预防保健目标。美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制订1990年卫生目标,以后又陆续制订2000年和2010年卫生目标,每隔十年都有一个人民健康的目标。在八十年代世行贷款项目要求我国卫生部同样能制订一个中国2000年预防健康目标,由卫生部防疫司和卫生监督司负责牵头。当时戴志澄司长带队去美国学习考察,龚教授又一次去CDC学习考察近三周。回国后成立了课题组,设立了15个分课题,龚教授任技术组组长。课题组集中了国内各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按照统一的技术路线,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提出了《中国2000年预防保健目标》的报告。

第六个研究领域是结核病的社会经济学评价。卫生部疾控司需要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者参与结核病控制项目评价,无论是经济评价或是社会评价,应用在结核病领域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疾病控制项目。

第七个研究领域是城市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上半期与美国 CDC 合作 15 年之久。以后合作开始转向英国,Sussex大学IDS的Malcolm Segull是合作的倡导者。汤胜蓝教授对教研室开拓国际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个课题是继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以后转向城市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又一项合作课题。在国内比较系统地开展了有关公平性的论述;孟庆跃教授承担了该课题的卫生服务效率研究。

最后一个研究领域是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从1998年起经历了探索起步阶段、功能转换阶段、标准化阶段和深化内涵四个阶段。十年来和社区卫生的同事们经历了上海卫生服务的变化和发展。

舒宝刚(1938-),教授。

196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统计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得上海第一医学院社会医学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1986年在美国东西方人口研究所进修人口统计学。曾教授医用统计方法、卫生统计学、医学人口学、对数线性模型等课程,开展计划生育统计、居民病伤死因统计、人口预测及临床试验资料分析等研究,获上海市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乙等奖各一项。后调入学校教务处任副处长、学校图书馆任馆长,直至退休。

曹素华(1941-),教授,硕士生导师。

196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曾任教研室副主任,上海市统计学会理事。自1974年随数学教研室并入本教研室后任职至退休。曾于1980年9月-1981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统计系进修,1990年8月-1991年3月在美国南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进修。曾教授卫生统计学、医用多元统计、计算机在卫管中应用等课程,主编《实用医学多因素统计方法》,参编《医用统计方法》,开展卫生服务统计研究。

詹绍康(1941-),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专业。曾任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院长,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统计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预防医学学会卫生统计专委会主任委员等。1983-1984年在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学院进修医学统计方法。曾教授卫生统计学、医学统计方法、现场调查、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开展卫生统计方法、居民健康统计(儿童生长发育、母乳喂养、城市中外来人口保健)、贫困农村地区妇幼保健和医疗保健制度等研究。

冯学山(1950-),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专业,留校后从事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学与研究。曾任教研室主任,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社会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预防医学会理事,社会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曾为加拿大Toronto大学社区医学部(1986.7-1987.6)和英国Sussex大学发展研究所(1992.2-1993.2)客座教授。曾教授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服务研究等课程,专长开展老年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制度等研究,发表论文近170篇。参编著作和教材20余本。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老年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复旦大学教学名师。

吴擢春(1958-),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卫生系,1982年12月-1986年7月于上海铁道医学院卫生统计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任助教,1986年9月-1989年7月攻读上海医科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10月-1996年10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进修,进修内容为健康服务质量的促进与评价。曾教授卫生统计学、医学人口学等课程,并结合科研工作开设人口健康研究、卫生项目评价等研究生课程,开展社区健康服务项目评价,生殖健康服务研究。作为课题中方主要负责人,主持与芬兰国家健康与福利研究发展中心合作的“中国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服务研究”课题。

三、教研室现任师资队伍

教职工名录

 

姓名

职称

硕博导

电子邮件

严非

教授

博士生导师

fyan@shmu.edu.cn

付朝伟

教授

博士生导师

fcw@fudan.edu.cn

王颖

教授

硕士生导师

wangying1013@fudan.edu.cn

侯志远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zyhou@fudan.edu.cn

赵琦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zhaoqi@shmu.edu.cn

王伟

讲师

MPH导师

wangwei@shmu.edu.cn

赵新平

讲师

MPH导师

xpzhao@shmu.edu.cn

王沛

青年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wang_p@fudan.edu.cn

王静夷

青年副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jingyi_wang@fudan.edu.cn

 

人才与荣誉

姓名

成就与荣誉

严非

教学成果:

教材(主编和参编多版社会医学、卫生服务研究教材)

主编:

1. 严非、王伟主编:卫生服务研究(第二版)(预防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

2. 龚幼龙、严非编著:社会医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3. 龚幼龙、严非编著:社会医学(第二版)(复旦博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4. 徐丛剑、严非主编:医学社会学(复旦大学人文医学核心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

5. 徐一峰、严非编著: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参编:

1. 李鲁主编《社会医学》第五版(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

2. 李鲁主编《社会医学》第四版(国家卫健委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

3. 顾杏元、龚幼龙:《社会医学》。上海医科大学。1986年

4. 龚幼龙:《卫生服务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5. 龚幼龙:《卫生服务研究与发展》。黑龙江卫生出版社。1987年

6. 施榕主编《全科医生科研方法》第二版。定性研究常用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9

7. 施榕,郭爱民主编《全科医生科研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

8. 钱序、陶方标主编《妇幼卫生概论》妇幼卫生与健康公平,卫生系统与保健服务绩效,约1.2万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

9. 詹绍康:《现场调查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二版,2003年1月第一版

10. 李泽兵:《康复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1. 中华预防医学会:《2016-2017 公共预防卫生学科发展报告》(社会医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3

其他:

担任复旦大学曦源项目、德隆项目导师,2项获得优秀项目

 

科研成果:

获奖:

大城市耐多药结核病防治适宜技术研究获得中国防痨协会首届(2017)科技奖三等奖(第5位);

著作

(主持或承担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专题研究、科技部、卫健委、欧盟等课题研究成果出版专著)

主编:

1. 孟庆跃、严非著:中国城市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评价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副主编:

1. 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编著(主任:吴士勇;副主任:谢学勤,吴明,饶克勤,严非):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题报告(第一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2. 付朝伟主编,严非副主编:中国疫苗招标、采购和配送管理优化研究。上海科学出版社。2021年4月

3. 钱序主编:中国促进母婴安全和儿童营养的案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

 

参编:

12. 杨肖光、陈文,全球卫生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经验与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11

13. 赵敏、杨凤池主编:《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9

14.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精神卫生政策研究报告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9月

15. 龚幼龙、王光荣主编:《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6. Gerald Bloom, Shenglan Tang: Health Care Transition in Urban China. Athenaeum Press Ltd., 2004。

17. 王陇德:《结核病防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8.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国家卫生服务研究系列报告之二:卫生改革专题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抽样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荣誉:

复旦大学三八红旗手(2006、2001年)

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9年)

上海医科大学苏德隆预防医学奖教金(1997年)

 

付朝伟

科研成果:

农村地区提高结核病卫生服务可及性策略研究,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9;

农村地区提高结核病卫生服务可及性生物及社会控制策略,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危险因素及其防制措施的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

主编书籍

《中国疫苗招标、采购和配送管理优化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21;

参编书籍

《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基于实证的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9;

《现代流行病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9;

《流行病学研究原理与方法-第3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成都,2018;

《肿瘤流行病学》,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7;

《全球卫生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经验与策略》,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7;

《流行病学案例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5;

《流行病学研究原理与方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成都,2014;

《国内外慢性病防控策略及借鉴》,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13;

《流行病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7;

《生物因素危害与控制》,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

《流行病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3;

《现代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1;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

 其他奖励

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6;

复旦大学光华奖教金 2007;

王颖

科研成果:

主持科研项目4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4项。发表中英文核心期刊文章80余篇。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项目成本核算及政府筹资研究,三等奖,2010(排名第一); 

艾滋病等十个重大疾病防制项目全流程规范和效果研究,一等奖,2007(排名第三);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流程规范、配置标准和绩效等系列研究,二等奖,2007(排名第三);

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十项重大疾病防制工作全流程规范研究和效果,二等奖,2007(排名第五);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研究:服务包、流程规范、配置标准、绩效和战略,三等奖,2007(排名第三)。

出版专著: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上海市医养结合整合性体系服务供需的仿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我国血吸虫病防制规范化管理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参与编写专著:

《中东欧国家卫生体制研究》,2015年6月;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报告》(2009年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绩效评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展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4月;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规范化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

参编教材:

《医学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卫生政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10月。

教学成果:

《卫生政策学》,上海市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8;

《卫生政策学》,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7;

2007-2008学年中担任复旦学院新生导师,工作突出,获得优秀导师;

2007、2009、2010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年底绩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前10%。

侯志远

科研成果

主持10余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ocial Science & Medicine、Health Economics、Vaccine、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SSCI论文30余篇,在国内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参编著作

孟庆跃、侯志远等,改善卫生服务绩效:政策和行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参编教材

严非、王伟主编,卫生服务研究(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

徐丛剑、严非主编,医学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

卢祖洵主编,社会医学,科学出版社,2021年。

教学成果

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市赛特等奖指导教师,常年担任本科生曦源项目和德隆项目导师。

赵琦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基金实施性研究、西太区结核病实施性研究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中英全球卫生项目、欧盟第七轮框架子课题等,参与美国NIH、欧盟第七轮框架、WHO、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卫生行业公益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教学成果:

担任复旦大学“以学为中心”教师培训引导老师,承担复旦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项。

钟扬式教学团队成员(2020年);

2011年复旦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

其他奖励

复旦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2016)

复旦大学优秀教职工党支部书记(2018)

王伟

科研成果:

参加编写著作近十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参与欧盟、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卫健委等支持课题四十余项。

教学成果:

参与教材编写。主编:严非、王伟主编:卫生服务研究(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参编:徐丛剑、严非主编:医学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吴擢春主编:卫生项目评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多次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和书院新生导师等。

赵新平

科研成果:

参与国际、国家级等课题十余项。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

著作:赵新平,张引,家庭医生高血压管理-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教学成果:

参与教材编写

吴擢春主编:卫生项目评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

赵耐青主编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张文彤,闫洁主编. 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

2020年获得首届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三等奖

多次担任书院新生导师,复旦大学曦源项目、学院德隆项目导师,其中1项获得优秀项目。

 

 

 

王沛

近年来在SCI/SSCI期刊如PharmacoEconomics,Medical Decision Making,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杂志上发表论文近40篇

著有学术专著《Measuring Health-State Utilities for Cost-Utility Analysis》(ISBN:978-7-309-15370-5)

主持欧洲生命质量研究学会(EuroQol)国际合作项目,英国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Research国际合作项目,新加坡卫生部项目,上海浦江人才项目等10余项。

王静夷

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参与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英国心脏基金会等资助课题10余项;

近年来在Atherosclerosis、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Globalization and Health等杂志发表论文近30篇。

参与社会活动情况

姓名

参与社会活动

严非

现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保健分会委员;

中国防痨协会基层结核病防治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一带一路”妇幼健康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专家组专家;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结核病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卫生资源杂志编委;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编委;

曾任:

国家结核病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卫生专业学会委员;

上海市医疗保险协会理事;

 

付朝伟

现任: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委员(第七届);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卫生管理委员会委员等;

曾任:

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委(第八届);

慢性病预防控制委员会委员等;

王颖

现任: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社区卫生服务研究咨询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老年护理政策研究咨询专家;

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爱国卫生技术指导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防痨协会基层结核病防治专业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理事;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药源性疾病制度行为研究分委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青委会委员;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社编委/审稿人;

中国卫生资源杂志社编委/审稿人;

医学与社会杂志审稿人;

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审稿人;

BMC Public Health、BMC Health Service、BMJ OPEN、AIDS and Behavi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审稿人。

曾任:

卫健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技术指导组专家;

浙江省卫生计生系统培训中心培训师资。

侯志远

中华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委员;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公共卫生经济专委会委员;

《上海预防医学》青年编委;

赵琦

中国防痨协会青年理事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分会委员;

上海市防痨协会委员;

王伟

中国防痨协会基层结核病防治专业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结核病学第三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专委会秘书;

王沛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副主编;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编委;

PharmacoEconomics-Open编委;

国家医保局药物经济学测算专家;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技术评价专委会委员;

残疾人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食物及卫生局健康与医学研究基金评审专家;

香港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外审专家;

王静夷

Frontiers in Psychology特刊编辑;

Psychological Medicine、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Journal of Mental Health、Globalization and Health等期刊审稿人。

 

四、教研室教学成果

课程建设

本科必修课《社会医学》:

  • 2017年度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 2018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一批思政示范课程,2019年验收“优秀”;
  • 2019年复旦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20年验收通过;
  • 2019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
  • 2019年入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的精品领航思政课程

本科选修课:

  • 《卫生人力开发》2019年复旦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 《医学人口统计学》2019年复旦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教学荣誉

  • 冯学山教授获得2006年复旦大学教学名师奖,2009年上海市育才奖;
  • 严非教授获得1999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奖;
  • 侯志远副教授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市赛特等奖指导教师;
  • 赵琦副教授获得2011年复旦大学教学大赛三等奖;
  • 赵新平讲师获得首届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创新比赛三等奖。

教材建设

  • 《社会医学》:

教研室顾杏元教授、龚幼龙教授主编国内最早的《社会医学》教材(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年),在此基础上主编了卫生部规划教材《社会医学》(第一版)并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2005年主编的《社会医学》(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医学人口学》:

国内最早(1993年)编写医学人口学相关教材,并开设本科选修课程和研究生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