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研室简介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始于1954年,当年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是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最早设置学校卫生教研室的六所高校之一,后改名儿少卫生教研室,1978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9年上海医科大学成立妇幼卫生教研室,1990年成立妇幼卫生系;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儿少卫生教研室和妇幼卫生教研室联合组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二级学科,2005年末获批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国家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上海唯一);2013年合并形成现在的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本教研室长期致力于基于人群的妇幼、儿童和青少年卫生保健的应用基础研究、人群实施研究和政策转化研究。教研室现有在职教师9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和高级讲师2名,讲师1名,技术员1名,外加博士后1名。
2012~2020年,本教研室连续牵头承担第三轮、第四轮和第五轮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儿少卫生与妇幼卫生学”。2015年开始,教研室承担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上海市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的“母婴亲子队列”和“孕前队列”平台建设任务,致力于研究妇女和儿童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政策决定因素;并陆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等项目。目前本学科已经在生育力相关问题(青春期保健、孕前保健、生育间隔期保健、儿童早期发展和托育服务等)、生命历程因素的健康效应(胎儿期环境有害因素暴露、婴幼儿养育照护、儿童伤害监护等)、青少年心理压力和健康行为、儿童肥胖和近视等常见病干预技术、妇幼保健政策、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教研室也通过长期的国内外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合作网络,2012~2020年间依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研究所为妇幼健康的国际传播和健康管理做了诸多工作。
本学科作为主编单位,先后出版了多本教材,包括《妇幼卫生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 “十二五”规划教材)、《儿童青少年卫生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复旦大学出版社)、《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评估》(复旦大学出版社)、《0~3岁婴幼儿保健》(复旦大学出版社)等。2018年,基于中英全球卫生支持项目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促进母婴案例和儿童营养的案例研究》,同年出版了《孕前、产前保健与婴儿喂养实用指南》。
教研室开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儿少卫生学》是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获2021年上海市高校重点课程立项(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生殖健康进展》和《国际儿童发展》是全英文课程;《全球卫生导论》、《健康行为心理》、《青少年健康》是复旦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经过教研室全体同仁的努力耕耘,立德树人,近年来在教学、科研、党建和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奖项。
本教研室教师在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曾)担任重要职务,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生殖健康与研究司科学与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学校卫生服务指南编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副主委、候任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副主委,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副主委,中国标准化协会托育专委会副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副总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妇幼保健专委会主委,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专委会主委,上海市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学校卫生保健协会理事,上海市性教育协会理事等。汪玲教授担任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医学人文素质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委,上海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二、教研室发展沿革
第一阶段(原上海医科大学时期)
(原)儿少卫生教研室(1954~2000)
原上海医科大学的儿少卫生教研室(简称“上医儿少”)始建于1954年,是建国初期全国范围内最早设置学校卫生教研室的六个高校之一,也是最早联合编写《学校卫生学》教材的四校之一。1978年,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恢复,开设了《儿童少年卫生学》和《学校卫生学》必修课程,还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卫生教育》、《学校卫生管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青春期发育》、《心理发育和行为卫生》等选修课程。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在徐苏恩教授带领下开展了《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的创刊和发展工作。1990~1999年,王文英教授和汪玲教授领衔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及上海市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数次获得卫生部、上海市科技成果奖。
当时的上医儿少不仅在国内儿少卫生学界享有盛誉,汪玲教授作为当时年富力强的教师代表,获得1991 年国家教委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 ”、1992 年上海市 “三八红旗手 ”、1993 年卫生部 “全国首届百名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 ”、1994 年上海市首届 “十佳科技启明星 ”等荣誉称号。
(原)妇幼卫生教研室(1989~2000)
原上海医科大学的妇幼卫生教研室成立于1989年,并依托附属妇产科医院和附属儿科医院两个基地共同组建了妇幼卫生系。1990年,上海医科大学被批准设立妇幼卫生本科专业,在1991~2000年间曾培养了5届共100名妇幼卫生专业本科生。1986~1992年期间教研室共培养了1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986~1991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卫生统计学”,从1992年起招收的研究生专业方向为“妇幼卫生”。 1990~1999年,妇幼卫生教研室作为项目的外部评估单位参与了中国最大的国际卫生合作项目“加强中国基层妇幼卫生/计划生育服务”,该项目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资助。
第二阶段 (2000~2013,复旦大学)
(原)儿少卫生教研室
2002年10月,争取到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项目,培训经费100余万元,成立了复旦大学教育部学校卫生人员培训基地,三期共培养了全国学校卫生骨干人员近300人。
深入开展青春期发育相关研究,重点关注“青春发育时相”这一因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第三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城市儿童青春发育时相的评价方法、对于围青春期体脂增长模式和不健康行为的危害效应、环境邻苯二甲酸酯暴露的干扰效应等系列研究。经过十年的研究积累,“基于青春发育时相的健康效应综合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同时,教研室开始创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施青少年戒烟等行为干预,研究青少年个性化、互动式的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干预模式。
(原)妇幼卫生教研室
2000年后,妇幼卫生教研室的工作由钱序教授全面主持。教研室广泛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培养了学科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学科开设了本科生课程《妇幼卫生概论》、《健康社会科学》,全英文本科生课程《Progress in Reproductive Health(生殖健康进展)》,以及研究生课程《生殖健康研究方法学》和《生殖保健前沿专题讲座》,2010年开设《全球卫生导论》。
钱序教授从2005年起连续承担了第六框架和第七框架欧盟项目研究“Health policy~making in Vietnam, India and China: key determinant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HEPVIC)”和“Health System Stewardship in Vietnam, India, and China (HESVIC)”(中方项目负责人),项目旨在提高、促进三个亚洲国家~越南、印度(一个州)、中国(一个省)利用循证和整合的方法来制定与执行卫生政策,通过建立一套整合的方法来改进越南、印度、中国卫生治理体系中的规制与监管,以此增强这三个国家在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负担能力、公平性、覆盖面、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决策能力。2008年,钱序教授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多学科合作的生殖健康课程建设资助项目“Mili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reproductive health in global health context (US~NIH: 1R25TW008118~01)”,从2010年起连续五年主办“Achieving MDGs for Global Health”国际暑期班,探索并展示了如何在联合国千年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有效的全球健康教学,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背景下的全球健康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2004年,由钱序教授主编,出版了国内首套公共卫生硕士系列教材之一的《妇幼卫生概论》。教研室在较早阶段关注了使用新兴的现代通信技术开展母婴健康的促进研究,基于手机短信促进婴儿喂养行为的干预研究成果摘要发表于the Lancet杂志,全文发表于JAMA Pediatric 杂志,并作为主要研究成果之一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三阶段 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 (2013~至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013年底,原妇幼卫生教研室与原儿少卫生教研室合并,组建成为公共卫生学院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整合学科的教育培训能力、科研总量、学术影响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和加强,逐渐成为国家和上海各级政府卫生、教育主管部门多项决策咨询项目的委托实施机构。
“立德树人”,面向国家和上海市妇女儿童健康的重大需求,在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项目、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和上海市双一流学科建设与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的持续支持下,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内外多学科的导师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强化国际化培养实践,努力培养 “具有全球化视野、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妇幼与儿少卫生人才”。研究生足迹遍布美洲、欧洲、亚洲与非洲。
注重理论研究向实践与政策的转化。在上海市的3个社区建设了母婴保健一体化服务示范点,提出了母婴保健整合服务模式推广策略。开发了一套适用于我国0~6岁儿童的“亲子互动评价量表”和“使用指导手册”, 率先在社区创建了标准的亲子互动观察室,开展了“亲子互动评估师”资格的认证和培训工作。研制了一套包括面向青少年本人和家长、孕前~孕中~产时~产后的围孕产期妇女、0~6岁儿童家长、生育间隔期妇女和更老年期妇女的妇儿生殖健康素养评价方法。主持研究中小学生课业簿册安全卫生标准(DB 31/565~2013)、中小学生教科书卫生要求(GB/T 17227~2014)、“医生进校园”和“青少年友好型保健服务门诊”的医教结合学校卫生工作模式、学校卫生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等,相关研究结果和报告均被政府主管部门采纳。承担的0~3岁托育服务、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等多个上海市市政府咨询决策课题,有的以政协提案形式进行政策建议,并获得优秀提案奖。
三、学科人员
(1)(原)儿少卫生教研室
徐苏恩主任(1954~ 1984)
张国栋主任(1984~1992)
王文英主任(1992~2000)
李枫(兼)主任(2000~2001)
王书梅副主任(主持工作)(2002~2008)
史慧静副主任(主持工作)(2008~2013)
(2)(原)妇幼卫生教研室
蔡文玮主任(1989~1994)
王克利主持工作(1994~1995)
沈福民主任(1995~1998)
钱序主任(1998~2013)
(3)妇幼与儿少卫生教研室
2013.12~2016.12钱序主任,史慧静副主任
2017.1~2018.5 钱序主任,史慧静副主任,蒋泓副主任
2018.5~2020.3 史慧静副主任(主持工作),蒋泓副主任
徐苏恩、张国栋、陈玲娣、李慧珠、姚漪玲、王成吉、王文英、刘建中、徐剑峰、邴琛、范晓棠、武桂英、耿沛阳、俞丽君、欧阳凤秀、周燕、安爱华、田园、王震维;
蔡文玮、丁英妹、何建平、罗飞宏、孟炜、高燕宁、邓春勤、周黎明、倪鹏生、王克利、姜永辉、周丽、何健、毛利敏、戴素华、廖翊、孟勤绍;
3.教研室在职人员
钱序、汪玲、史慧静、王书梅、蒋泓、谭晖、童连、梁霁、俞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