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人:蔡婧、牛越、陈晨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空气污染物个体暴露评价领域取得进展,研究结果分别以“Estimation of personal ozone exposure using ambient concentr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和“Estimation of personal PM2.5 and BC exposure by a modeling approach–results of a panel study in Shanghai, China”为题,连续发表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IF:7.088,文章链接为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18304021和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18303933)。
众所周知,空气污染可产生一系列的健康危害。精准的空气污染流行病学研究取决于有效的暴露评价。由于个体暴露监测不适用于大样本人群研究,以往的流行病学研究大多直接采用室外监测站(如国控点)数据代替个体监测,难免存在暴露错分问题。最近一些更为复杂的模型,如土地回归利用模型、化学传输模型、卫星数据反演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暴露评估的空间分辨率,但是依然没有考虑个体活动对实际暴露量的影响。
针对此问题,阚海东团队基于固定群组追踪设计,探索建立了臭氧、细颗粒物(PM2.5) 及其关键组分黑碳(BC)等三种重要空气污染物的个体暴露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固定点位的环境监测站数据高估了个体暴露于臭氧和PM2.5的浓度水平,却低估了黑碳的暴露水平,该结果证实了直接利用室外监测站数据进行暴露评价导致的暴露错分问题。同时还发现,季节与气象因素、室内通风条件、个体时间活动模式等是影响空气污染个体暴露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在固定监测站点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上述变量,建立了个体水平上空气污染物暴露预测模型。这些模型不仅大大提高了暴露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模型预测R2=47%~76%,模型交叉检验R2=66%~76%, 相对误差=0.26~0.41),同时利用简便易得的常规数据建立起来的模型方法具有对输入数据需求低和计算量小的特点,可为空气污染流行病学研究个体暴露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643205和91543114)项目资助。
我院何纳课题组最新研究揭示与HIV感染者死亡风险相关的蛋白标志物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101计划”核心实践项目建设推进会
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发布《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拥抱新机遇、探索新领域——2025上海药物经济学论坛成功举办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陈仁杰课题组开展全国性研究揭示环境高温可损害睡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