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杨玉慧 照片 苌凤水
为促进大学生更加关注关心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在“5.19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5.18日下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会、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与卫生监督联合党支部联合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解海霞劳模创新工作室宣讲团的两位截瘫残疾朋友与几十位师生进行了近2个小时的个人经历的分享和交流。
首先,“轮椅女侠”潘静讲述了她的伤后追梦故事:从小乐观积极、热爱舞蹈的她,却怎么也没想到出差途中的一起意外车祸就这样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脊髓损伤将她的人生推进谷底。在家庭和社会多方努力下,特别是在阳光康复中心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参加康复训练后,潘静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开始了一段段的追梦之旅,2014年加入“希望之家”艺术团,担任团长、2016年完成自驾7000公里、2017年完成深海潜水、2018年参加了“蓝天下的至爱”大型公益演出并成为上海脊髓损伤者高空跳伞第一人,这一项项对常人都极具挑战任务的完成让她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也令在场的同学们大为感动。
另外一名主讲人孙劼则是在青少年时期因急性脊髓炎导致脊髓损伤,从此只能依靠轮椅生活。患病初期,孙劼他长达25年几乎一直呆在家里,在阳光康复中心“希望之家”康复训练以后,以及同类型伤友的鼓励和帮助下,逐渐走出了自我封闭状态,走出家门并融入社会:一方面继续发挥自己的运动特长,多次自己并带领其他伤友参加残疾乒乓球比赛并获得冠军;一方面学习声乐大专课程,毕业后又就读汉语言文学本科,获得“读书达人”的称号。
两位讲者积极乐观、与命运顽强抗争奋斗的经历和声情并茂的分享深深的感染了在座的每个人。在互动环节,听众踊跃与两位讲者包括其家人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就残疾人群体的现状、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如何更好地和残疾人交流和相处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互动,达到了增加理解和了解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克服困难、勇于追梦的信心和决心。与会者在留言板上还留下了很多发自内心的深情留言。
阚海东、徐燕意团队合作研究揭示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柴油机颗粒物的关键机制
复旦大学公卫学院牵头完成国际对标气传花粉容量法实时自动监测及本土验证,推动我国花粉容量法自动监测体系构建
日内瓦大学Nicolas Ray教授到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学术交流
智汇环境健康前沿——我院环境健康学科发展研讨会顺利举办
罗力教授出席全国第一个AI医学院的成立仪式
推动证据多元创新,贡献中国HTA智慧——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参加2025年HTAi年会
智守认知健康,助力痴呆防控| 第四届老年病防控与健康会议老年期痴呆综合防控分论坛成功举办
研究进展:中国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2000-2021)及孕期空气污染物暴露对双胎妊娠出生结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