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本科生暑期实践活动成果在“国际道路安全研讨会”上汇报

更新日期:2019/04/17 | 点击数:2337

供稿  王昱杰

“潇湘江头三月春,柳条弄日摇黄金”,三月的湘江显得格外旖旎动人。2019325日至26日,由国际道路安全独立学会(ICoRSI主办,中南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在长沙承办的第二届“国际道路安全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of Vulnerable Road Users。由金克峙副教授指导的,我院15级本科生朱兵兵、王昱杰同学的本科生暑期实践项目以“The patterns of riding behaviors of non-motor vehicle in a district of Shanghai”进行了大会报告。该实践项目是以两位同学为首的团队于2018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内外环八个路口开展的非机动车使用者行为的调查。其主要结果是基于观察数据总结出四种行为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朱兵兵同学作为代表进行全程英文汇报,并回答专家们有关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及研究方法的提问。此外,我院16级研究生王亚同学作了“Road traffic accident patterns in tow districts of Shanghai”为的大会发言,分析比较了松江和浦东新区两地区事故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此次会议围绕道路交通安全的主题,重点关注弱势道路使用者及道路交通伤害的预防。大会邀请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道路安全、交通工程、流行病学、行为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旨在交流探讨统计数据、安全教育、道路使用行为监督、交通法规及政策的制定、交通工具及安全设施的设计和使用、受伤者的身心关怀等道路安全相关的问题。

朱兵兵(左)和王昱杰(右)参会合影

 

王亚同学发言

 

朱兵兵同学发言

世界道路交通伤害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中低收入地区和国家如中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快速建设,道路交通伤害仍在上升。在中国,1970年以来道路交通伤害表现为持续增长趋势,虽然2003年以后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不同来源的数据结果有差异。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者等弱势道路使用人群相关的事故和伤害一直是学术研究热点。不同研究表明,诸多因素在道路伤害事件中发挥作用,如城市规模、道路设计、人口特征、经济水平、公共政策、交通方式天气状况、驾驶行为等。这些可以为政策制定和干预手段的介入提供方向。有效的道路交通监管过程应当具有可视化、持续性、普遍性等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国际上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如在道路伤害研究中进行跨学科分析,联合应用大数据技术、交通工程、公共卫生、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使得伤害数据的获取、碰撞过程的模拟还原、事故原因分析等增加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短短的两天中,我们学习聆听了40余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拓宽了我们的科学视野,提升了我们的科研素养,增强了我们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十分宝贵和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