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在重阳节举办纪念上医成立90周年暨公卫传统与优良学风系列讲座(第一期)

更新日期:2017/10/30 | 点击数:5194

供稿并摄影  公共卫生学院团委研究生会、学生会

 

10月28日,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研究生会、学生会协办的“鹤发映丹心,薪火承公卫”纪念上医成立90周年暨公卫传统与优良学风系列讲座第一场在公卫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原上海医科大学副校长、环境卫生学教授陈秉衡,原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建权,原上医卫生系副主任、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主任、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授龚幼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儿少卫生学教授汪玲出席并为师生做院史学风报告。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何纳、党委副书记刘岱淞出席了活动。

 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何纳为公卫传统与优良学风系列讲座的举办致开幕词。何纳指出,上医成立90年来,公共卫生学院一直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老一辈教师和创院先贤们为公共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公共卫生学院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院风学风。站在九十年的路口,继承和发扬学院的优良学风是公卫人能够不断砥砺前行,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何纳书记希望公卫师生继承严谨勤学、求实创新的公卫传统,并为健康中国,为全民健康做出贡献。

追溯院史峥嵘,传承先生风骨

1952年入校,现年88岁高龄的黄建权老先生讲述了他在上医42年的工作经历和学院的发展变化。黄老先生1952年毕业并分配到上医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在杨铭鼎教授的指导下工作7年,1960年调配到卫生学总论教研室任教。卫生学总论教研室在当时承担着为全校医学生教授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的职责,并参与全国卫生学总论相关教材的编写。1980年起黄老和研究生们主要对尘肺进行了长期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制订了石棉尘职业接触的卫生标准,并在国际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贡献。讲到公卫的师承与传承,黄老先生回忆了与先后担任卫生学总论教研室的主任范日新、戴天佑教授一起工作的故事,并展示了珍贵的史料相片。黄老先生特别强调说,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研究要把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调研、实践相结合。

青山难移凌云志,耄耋不改白首心

82岁高龄的陈秉衡教授是上海人。1956北医本科毕业,随后在上医继续攻读环境卫生学研究生师从杨铭鼎教授,毕业后留上医工作。1980年陈教授赴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怀着报国热情,陈秉衡回国后就筹办了呼吸毒理学实验室。陈教授谈到,当时登上飞机的青年教师,每个人兜里只有1美元。尽管如此艰苦,但1978年至1984年间上医派出的198名出国学习的教师,全部回校奉献他们的所学所得,为学校和中国医学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谈到环境卫生专业陈秉衡教授回顾了几十年来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历程当前防止和减轻环境污染保护人群健康已是政府学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雾霾PM2.5和人群健康已经家喻户晓。198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提名和卫生部委派,陈秉衡教授前往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担任日内瓦总部高级业务官员。回国后她立即投身上医的环境卫生科研工作,同时和国内同道分享国外工作经验和心得。在退休时,她说“请给我留下一张办公桌,让我能够继续工作”。退休以后,陈教授多次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大气质量基准的修订,并关心学术科研和学生成长,经常参加教研室的组会,与年轻科研工作者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累计在环境卫生领域度过了50多个春秋。

 谈及恩师杨铭鼎教授,陈秉衡教授说“是恩师的兢兢业业、笃实好学影响了我一生”。与导师相处37年,她最难忘的是,导师在武汉进行伤寒介水传播的研究工作时,每天在现场不辞辛苦投身调查。这份对公卫事业的执着追求,一直持续到他90岁高龄,“希望并享受奉献”,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令在场的同学们听后无不为之动容。此外,杨教授还协助学校开展外事工作、于1973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开展金山石化等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和环境质量标准工作等。慈祥、温和的杨教授受到国外学界同仁这样的评价:“中国的奇迹是长城、颐和园,我说还有杨铭鼎。”在杨铭鼎教授90岁高寿时,外国友人甚至专程从国外赶来为他贺寿。

追忆似水流年,寄语公卫愿景

84岁高龄的龚幼龙教授依然精神矍铄、气宇轩昂。自1957年于上医毕业后龚教授就在学校从教,一教就是46年。龚教授谈起他和导师许教授的故事,离不开一个“严”字。在1957年本科毕业时他把准备在学校学报上发表的小文章底稿交给许教授修改,收到的是内容依旧但表述、结构做了多处批注的修改意见。而他作为讲师试讲爱国卫生运动课程,被PASS一次后,才正式上岗。身为卫生统计学学科奠基人、生物统计的开拓者,许教授对我国卫生统计指标的设立、生命统计试点区的建立功不可没。

龚老先生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到2049年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离开了全民健康可不行。龚老先生对年轻的学生寄予厚望,他说“建设健康中国,保卫人群健康的重任已经从我们的肩上传到你们的肩上了,要靠你们继续为人群的健康服务”。 

薪火相传授真知,继往开来树宏志

 

汪玲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大学的学生,从1977-1987年,一路在上医从本科念到博士毕业。果敢干练而又风趣幽默的汪玲老师讲述了导师徐苏恩教授对学术的严格要求和对学生的关心爱护。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汪教授把导师对她的培养比作“扔到游泳池学游泳”。导师对学生广读文献的“逼迫”,在科研选题上的精心指导,以及给她灌输服务社会、服务全球的意识都让汪教授受益匪浅。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当时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差。儿少卫生教研室的同事们分别被派往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进行交流学习,在国外汪教授不仅提高了英语,而且开阔了视野。

汪教授说,我们作为上医公卫人应感到骄傲和自豪。2010年作为国家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两大单位(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之一,在国内率先招收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MPH),2013年通过验收并获评““优秀“。我们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光辉璀璨的历史成就,但她也说同学们应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暨敬老节当天,四位老教授豁达坦诚,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和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学生分享,和全院师生共同度过了一个特别的重阳节。老教授们对新一代公卫人提出了新的希望:希望同学们养成严谨的学风,继承优良学风,深入了解公卫精神;希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们将踏实的学习作为科研工作得以进步的首要条件,立足学术前沿,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暨敬老节当天,四位老教授倾其所有,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和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学生分享,和全院师生共同度过了一个特别的重阳节。老教授们对新一代公卫人提出了新的希望:希望同学们养成严谨的学风继承优良学风,深入了解公卫精神;希望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希望学生们将踏实的学习作为科研工作得以进步的首要条件,立足学术前沿,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11月18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即将迎来90周年诞辰。四位老教授与党委书记何纳一齐代表新老复旦公卫人为母校致祝词庆生。“庆祝母校,九十华诞,继往开来,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