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专家共议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创新方式

更新日期:2017/04/08 | 点击数:3164

走上舞台就是打开心灵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供稿

心里话没人听无人懂,内心有许多困扰,怎么办?如果可以走上舞台,不仅去体验一回“戏中人生”,同时也更明白了自己的内心、烦恼得到舒缓,你愿意吗?2017年4月7日,在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与上海市青少年健康促进大联盟推行的“蝶羽行动”的展示现场,人们亲身体验到了这种创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方式。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抑郁症,关注心理健康。其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它关乎着国家的长久稳定和社会的长期发展。2017年初,国家卫计委等22个中央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在全国21个省(直辖市)开展调研,14798份问卷显示:16-18岁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处于最低谷,而处于这个年龄的最主要人群是高中生。当下,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已逐渐凸显,创新该领域的理念和实践,成为现实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受上海市教委委托,开展上海青少年心理健康“情景参与体验”研究,即“蝶羽”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蝶羽行动”旨在通过心理情景剧的创新形式,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蝶羽”心理情景剧聚焦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前期调研,确定细化为“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两个最为凸显的维度。在现场,人们体验到了以高中生学业压力为主题的心理情景剧《创可贴》的片段。与传统舞台剧不同的是,观众不再是只坐在台下观看,还能走上舞台与剧中人物即兴互动,体验和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因为互动环节的存在,每一场演出都是真正“独一无二”的。

《创可贴》的演员团队来自上海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这样的团队对高中生的演出效果更好;同时,大学生也属于青少年范围,演员在演和教的过程中,本身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也为“蝶羽”项目将来在高校的延伸做了铺垫。

“蝶羽”心理情景剧的展示是当天举办的“羽化新声:‘蝶羽’青少年心灵论坛”的一部分。在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健康传播、心理健康、教育戏剧等领域的专家围绕“如何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展开讨论。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教授介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现状,并对“蝶羽行动”的内容、方式、预期效果做了进一步阐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徐光兴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必须同步更新,他阐述了包括戏剧在内的表达性艺术疗法在该领域中的作用。青少年教育戏剧专家李婴宁以实例分析,介绍了教育戏剧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中的几种有效模式。上海高中师生、青少年及家长、心理咨询师、演员等相关领域的代表及媒体记者等约70人参与了讨论。

据悉,在2017年全年的时间里,除了原创两部心理情景剧之外,“蝶羽行动”还将在剧目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对应课程,包括文字形式的指导手册和多媒体形式的“慕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项目组将应用上述课程和教育戏剧的方式,对试点高中师生展开培训;并将“蝶羽行动”的探索总结为范式、标准。同时,围绕上述环节,“蝶羽行动”将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的传播活动,让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以凝聚更多力量,共同达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目的。

 ☆【链接】为什么叫“蝶羽”?

1、蝶的羽化。

  项目采用心理情景剧的创新方式,最终实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自我演绎、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这个改变突破的过程,就像蝴蝶破茧而出、羽化成长一样。

2、蝴蝶的翅膀。

  这是蝴蝶身上最美丽的部分,是最精彩的形象,寓意这个行动将带给青少年如蝶羽般美丽的人生。

3、在古诗词中,“蝶羽”也指蝴蝶。

  寓意着项目组期望以或许微小但诚恳扎实的努力,能引起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造成重要的改变,达到“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