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上海市民就医情况调查报告》

更新日期:2014/05/28 | 点击数:5395

2014年5月27日,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上海体育局和新民晚报社围绕“科学就医”、“合理就医”等上海市民关心的话题,联合举办了一期“新民健康大讲堂”。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就长期关注改善民众就医体验的话题发布了《上海市民就医情况调查报告》,披露市民就医现状。

此期“新民健康大讲堂”,邀请东方医院副院长谭军教授、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陆一鸣教授、上海市首届十佳家庭医生陈华医生,以及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王帆博士,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现场讨论,并回应观众问题。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巡视员李忠阳、新民晚报党委书记朱国顺、市卫计委新闻宣传处处长王彤、健康促进处处长李光耀、市健康教育所所长顾沈兵,各区县卫计委宣传部门、各三甲医院门急诊办公室等负责同志,以及来自瑞金街道的热心市民共约200人出席活动,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现场报道。

在活动开始阶段,由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上海市民就医情况调查报告》,报告在随机抽取的496名上海市民电话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所长期在各三甲医院、区县中心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产生。

报告显示,民众考虑就医选择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分别是:医疗水平、离家远近、服务态度、医院设备、医院环境、等候时间、药品丰富程度、价格收费。84.9%的老百姓把医疗水平放在就医选择的头把交椅,而就诊方便度、服务态度等软件要求更高于医院的设备、环境等硬件条件。同时,有39.1%的市民首诊会选择直接去三甲医院,在进行常见慢性病的常规诊疗和检查时,也有38.7%的老百姓把三甲医院作为首选。只有14.1%的市民在面对突发疾病,以及13.2%的市民在慢性病常规诊疗时,首选区县中心医院诊治,市民在就诊意愿上呈现冷热不均的现象。

研究表明,当去医院看病时,25.1%的老百姓不了解或说不清楚常规的就医流程。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医院急诊的定位也不了解,31.7%的人并不了解或关注过门诊与急诊的区别,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如果平时白天工作很忙没时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夜间或周末看急诊。而当市民得了发烧感冒这样的小病时,38.2%的受访者宁可去较远的三甲医院,同时,31.1%的人认为遇到感冒发烧时,会要求医生选择风险更大的输液治疗。

研究发现,63.9%的受访者愿意获得一些就医指导方面的信息,市民更倾向于通过媒体报道、宣传小册子、就医时医生告知三大渠道获得科学就医指导相关信息。调查同时显示,84%的受访者最迫切需要的就医信息是“不同医院在各类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77.1%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了解各大医院在预约就诊方面的信息。几乎每一类就医指导信息都有至少一半的受访者需要了解,这都表明了就医指导信息的提供和普及在市民生活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资料显示,上海医院门诊量每年呈两位数上升,诊疗总次数已达2.4亿人次,报告呼吁:一方面,各级医疗机构在继续提升医疗资源水平的基础上,应当组织更多力量加强患者科学就医的宣传和科普,切实减少民众就医误区、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另一方面,广大市民在具体就医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合自身条件、具体疾病的诊疗方案,“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为自己、也为他人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据悉,《上海市民就医情况调查报告》里涉及到的内容,以及本次新民健康大讲堂的讨论成果,将通过各区县和各医院的渠道,并借助新民晚报的平台推广,从而进一步指导广大市民科学就医、合理就医,共创和谐就医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