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发我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最新研究成果

更新日期:2013/10/26 | 点击数:8855

2013年1月24日,国际流行病学界顶级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美国流行病学杂志)杂志刊发了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何纳教授领衔的有关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高危行为网络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文章(Am. J. Epidemiol. (2013) doi: 10.1093/aje/kws256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4, 2013)。《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作为流行病学学科国际顶尖杂志,影响因子为5.216。该论文是该课题组继2011年在《AIDS and Behavior》和2012年在《BMC Public Health》之后再次在国际杂志发表有关艾滋病高危行为网络、HIV基因亚型网络及其人群传播规律的研究成果。

HIV在MSM中的传播,已受到越来越全面的深入关注。据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显示,性接触传播已持续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男男性接触传播上升尤其明显。2008年3月,由卫生部牵头在全国61个城市开展MSM人群HIV感染率调查,结果显示,MSM人群HIV感染率平均高达4.9%,其中有5个城市感染率已经超过10%,个别城市甚至接近20%。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MSM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流行病学或HIV分子流行病学,尚未能将艾滋病相关行为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合起来,从而缺乏对MSM人群HIV传播机制的深入了解,进而影响到针对MSM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策略制定和实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这篇题为《中国某HIV感染男男性行为人群的高危性行为接触者的行为和分子溯源追踪(Behavioral and Molecular Tracing of Risky Sexual Contacts in a Sample of Chinese HIV-infected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的文章是林海江博士在何纳教授指导下所完成的博士研究生课题的部分工作。该研究首次综合运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行为网络理论等多学科方法,在新报告感染HIV的MSM病例中开展高危性行为接触者的溯源追踪,分析HIV感染MSM病例的高危行为网络和HIV基因亚型特征并构建以HIV感染者为核心的艾滋病高危行为网络、HIV基因亚型网络和传播链,从而更精确地确定和分析MSM人群中HIV的行为和分子传播机制。因该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林海江博士受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特邀并全额资助于2012年7月赴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参加本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并做专题会议发言。

近年来,何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创新性地综合运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对MSM人群艾滋病传播规律和预防干预策略等开展了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先后在《AIDS》、《AIDS and Behavior》、《BMC Public Health》、《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著10余篇。目前,该课题组在“十二五”国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下在MSM人群中开展暴露前药物预防HIV新发感染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已经或将来为我国MSM人群艾滋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