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国际流行病学界顶级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美国流行病学杂志)杂志刊发了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何纳教授领衔的有关中国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高危行为网络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文章(Am. J. Epidemiol. (2013) doi: 10.1093/aje/kws256 First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4, 2013)。《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作为流行病学学科国际顶尖杂志,影响因子为5.216。该论文是该课题组继2011年在《AIDS and Behavior》和2012年在《BMC Public Health》之后再次在国际杂志发表有关艾滋病高危行为网络、HIV基因亚型网络及其人群传播规律的研究成果。
这篇题为《中国某HIV感染男男性行为人群的高危性行为接触者的行为和分子溯源追踪(Behavioral and Molecular Tracing of Risky Sexual Contacts in a Sample of Chinese HIV-infected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的文章是林海江博士在何纳教授指导下所完成的博士研究生课题的部分工作。该研究首次综合运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行为网络理论等多学科方法,在新报告感染HIV的MSM病例中开展高危性行为接触者的溯源追踪,分析HIV感染MSM病例的高危行为网络和HIV基因亚型特征并构建以HIV感染者为核心的艾滋病高危行为网络、HIV基因亚型网络和传播链,从而更精确地确定和分析MSM人群中HIV的行为和分子传播机制。因该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林海江博士受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特邀并全额资助于2012年7月赴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参加本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并做专题会议发言。
近年来,何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创新性地综合运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对MSM人群艾滋病传播规律和预防干预策略等开展了系统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先后在《AIDS》、《AIDS and Behavior》、《BMC Public Health》、《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著10余篇。目前,该课题组在“十二五”国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资助下在MSM人群中开展暴露前药物预防HIV新发感染研究。上述研究成果已经或将来为我国MSM人群艾滋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院邹华春教授牵头编写我国首个《男性HPV相关疾病预防策略专家共识》
筑牢健康中国基石,开启复旦人保新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5级人保班新生班会顺利举行
携手共进,通过HTA释放医疗服务价值—我院师生参加第十二届HTAsiaLink年会
研究进展:儿童家庭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病原体所致风险的城乡差异研究
陈仁杰、阚海东课题组揭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低收入国家儿童死亡负担的演变规律
我院邹华春课题组真实世界研究揭示我国HIV感染者BMI变化特征及风险因素
我院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发现周期性的异常降水波动影响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风险
聚焦慢病防控新实践,共筑全球健康共同体丨2025“南南合作”公共卫生教育联盟国际暑期学校圆满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