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组学研究揭示臭氧暴露或可引起机体凝血状态改变

更新日期: | 点击数:2812

(供稿:牛越)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与陈仁杰课题组,通过一项随机交叉对照研究,发现臭氧短期暴露对凝血/纤溶系统、脂蛋白代谢、免疫/补体系统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以“Ozone exposure and prothrombosis: Mechanistic insigh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exposure trial”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杂志上。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臭氧暴露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和发病相关,但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既往研究通常采用靶向检测方法,根据以往经验选择几个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以试图探索臭氧健康效应的生物学机制。这种方法往往不能全面地、客观地揭示臭氧相关的分子改变,从而可能造成报告偏倚。与靶向分析方法相比,非靶向的组学技术能无偏检测样本中的各类分子,已成为环境健康领域中探索污染物健康效应机制的有效工具。

本研究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设计,利用非靶向蛋白组检测技术,全面客观地分析了臭氧短期暴露对血清蛋白组的影响。研究发现,臭氧短期暴露导致促凝蛋白升高(凝血因子10)、抗凝蛋白降低(蛋白Z、蛋白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剂)、促纤溶蛋白降低(纤维蛋白溶酶原),从而导致凝血-纤溶系统紊乱,进而可能引发机体的高凝状态,促进凝血斑块的形成。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臭氧短期暴露与脂蛋白代谢紊乱免疫炎症反应补体级联反应相关,这些通路在凝血、斑块形成等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研究利用非靶向蛋白组学技术,初步探索了臭氧暴露引起的蛋白特征谱改变,研究结果为臭氧诱发的血栓形成提供了合理的分子生物学解释,为未来开展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蛋白组数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牛越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阚海东教授、陈仁杰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2030103)、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92043301、918433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TQ0066)、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230780200)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GWV-10.2-XD17、GWV-10.2-YQ19)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4389422001108

引用:Niu Y, Li H, Wang W et al. Ozone exposure and prothrombosis: Mechanistic insigh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exposure tri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2, 12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