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人物丨张济明:战疫360°,“瑞士军刀”型的多功能辅导员

更新时间:2020-02-27  |  点击数:4353

转载自   复旦医学生   撰稿:梁欣悦  编辑:徐子清  龚   博

 他是师弟师妹口中风趣、幽默的宝藏师兄,是学生眼中尽职尽责的“辅导员小张”,是被大家称为电脑技术很强的“工具达人”。他是公共卫生学院2015级卫生毒理学博士研究生、2017级全日制硕士班辅导员。他是张济明。

 

 疫情暴发以来,张济明利用自己的公共卫生学院专业知识和视频剪辑技能,积极开展疫情相关线上科普和视频直播。他创新班级管理办法,克服了只能线上开展工作的困难,坚守工作岗位,积极落实学校各项工作要求,保证信息及时有效传达到位。同时,他积极为学生提供帮助,与重点地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和心理疏导,安抚学生的焦虑情绪。

 科普、直播,宝藏师兄的防疫“技能树”

 “你的每个技能都有意义。”张济明常常跟他的学生这样讲,鼓励他们克服“不会、不听、不学、不练”,多学一些技能,给自己的生活“加点戏”。而他自己,就是这句话的忠实践行者。

    本科时候的张济明就注重培养自己的各项技能,比如电脑设备维护、视频剪辑和个人直播等。最初,这只是张济明闲暇时的个人爱好,但在疫情期间,他满满的技能树让他克服了只能线上工作的困难,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满满技能树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疫情暴发后,张济明看到各类“伪科普”、“谣言”充斥在同学们的社交圈,而网络上却看不到一个有关“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正经科普,他很是着急。作为公卫专业的一份子,他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

   于是他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利用自己的技能开展线上科普工作,在学院微信公众号、B站等平台发布多个科普/辟谣视频,帮助更多的同学了解疫情的进展和防控措施。其中他的一篇科普推送《一次性口罩再生: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有口罩!》,将闻玉梅院士团队的研发成果用短视频的方式简化后展现给大家,更具有传播性和科普性,切实解决了大家缺口罩的一大难题。

 

      互动式线上疫情防控相关科普

 同时,在校学生会组织安排下,张济明在B站开设网络科普直播间,进行了90分钟的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科普,这种互动式的科普打破了科普者和听众之间的界限,同学们可以随时不懂就问,他也能根据弹幕实时回答,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这种方式获得了校内学生的一致欢迎。

 通知、打卡,辅导员小张的防疫日常

   疫情期间,辅导员的职责是掌握全班同学的每日动态,确认学生平安无事。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如何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通知都能被每一位同学看到对不少辅导员来说都很头疼。张济明的班级共109位同学,面对如此庞大的班级,为了提高通知下发效率,张济明利用微信自带功能,创新发通知确认流程,极大便利了减少通知统计的工作量,保证了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创新通知确认流程,确保每个学生看到信息

此外,张济明并与十六批人才工程二期队友一起针对毕业班学生需求建立了“论文进度打卡群”,积极督促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

 

    论文督促打卡群记录

  创新是张济明一贯的行事风格,高效是他的另一大工作特点。他是同学们尽职尽责的“辅导员小张”,学生们也常打趣他:“张导,你数过你今天发了多少条通知吗?”

 

    每天尽职尽责地通知

 引领、传承,医学生的担当和情怀

   张济明与学生们保持沟通,并积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和同学们的沟通过程中,张济明很注意学生情绪,敏锐地发现班内两名留校留学生的情绪不稳定,于是第一时间和她们联系进行线上交流,开展心理工作,稳定了两位留学生的情绪

  他担负起了辅导员的思想引领和以身作则的使命,积极号召班级同学利用专业所长投身到一线防疫工作中。他目前班级中的杨婧帆、刘长鹏同学也都在自己的家乡作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说:“在特殊时期,希望带领班级同学一起克服毕业的压力,共同投身于公共卫生领域,像公卫的前辈、老师那样,为疫情的防控工作做更多的贡献。”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张济明同时还在尽全力完成博士论文。“我真没觉得这次自己做了什么。我只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做了一点喜欢并且社会有需求的事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