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学院办公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已成为“家常便饭”,红肉(即在烹饪前呈现红色的肉类,如猪牛羊肉)因其营养和美味在我国当今的膳食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1989—2000年间国人的肉类摄入量增加了一半,且在2000年后仍有持续增加。已有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红肉摄入总量会增加慢性代谢性疾病和部分癌症的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基于这些前期结果,是否可以通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改变红肉的摄入量,或用健康食物等量替代红肉摄入,来促进健康、延年益寿?
2019年6月12日,《英国医学杂志》(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我院双聘PI郑琰研究员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合作的一项研究(Zheng Y et al. BMJ. 2019;365:l2110)。该研究利用大队列人群近20年的动态饮食数据,分析了红肉摄入的长期变化情况与死亡率的关联,以及长期增加健康食物摄入来等量替代红肉摄入对健康的影响。
该研究结果显示,八年内每天增加至少半份红肉摄入(半份红肉相当于14g加工红肉或40g非加工红肉)与接下来八年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0%相关(HR, 1.10; 95%CI, 1.04-1.17)。加工红肉(如培根、热狗、香肠、腌肉等)与非加工红肉(未经腌制加工的猪牛羊肉)的摄入增加均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且加工红肉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更加显著。此外,健康食物(如鱼类和坚果等其他富含蛋白质的健康食物、全谷物、蔬菜)等量替代红肉摄入与降低的死亡风险显著相关。例如,在八年内以一份鱼类或坚果等量替代一份红肉摄入,这种替代饮食方式与接下来八年的全因死亡率下降17%(HR, 0.83; 95%CI, 0.76-0.91)和19%(HR, 0.81; 95%CI, 0.79-0.84)相关。
鉴于我国城市人群的西式饮食模式倾向以及我国持续增加的人均红肉摄入量,本研究结果也为优化我国国人的饮食结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营养流行病学参考依据。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我院双聘PI郑琰研究员,本文通讯作者为哈佛大学Frank Hu教授。
全文链接:https://www.bmj.com/content/365/bmj.l2110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101计划”核心实践项目建设推进会
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发布《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拥抱新机遇、探索新领域——2025上海药物经济学论坛成功举办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陈仁杰课题组开展全国性研究揭示环境高温可损害睡眠健康
聚焦师资能力提升--复旦大学天平湖南教学实习基地带教培训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