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由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牵头开展的《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项目报告在广州发布。我院陈英耀教授、刘世蒙青年副研究员及项目团队成员参加发布会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何建行教授、北京肺癌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支修益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29家无管联盟单位的50余位专家共同探讨卫生技术评估在推动适宜卫生技术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作用。
何建行教授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从技术评估的视角对无管微创技术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并感谢各合作医院的支持。他指出,该评估报告作为第三方权威研究成果,为无管微创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推广提供了高质量循证决策支持,为后续无管技术相关标准、指南、共识的出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有利于该技术拓展至泛外科领域,实现医疗创新与公共健康的双赢,推动中国自主创新治疗方案走向国际。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教授做开幕致辞
项目评估报告发布仪式
陈英耀教授介绍了项目实施情况及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该评估项目于2023年10月正式启动,联合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20家医疗机构,采用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患者偏好等多维度,系统评估无管微创技术的临床价值。经两阶段调研,共收集有效样本884人,为减少混杂偏倚,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获得Tubeless-VATS(无管微创)与VATS(插管微创)组各352人,涵盖肺癌切除、肺结节切除、气管肿瘤切除手术等多个适应症。具体评估结果显示,Tubeless-VATS组患者在术后行动能力、自我照顾、疼痛不适以及焦虑沮丧方面显著优于VATS组;术后生命质量显著高于VATS组;MDASI-LC结果显示,术后疼痛、睡眠不安、悲伤感、疼痛麻木感、咳嗽、喉咙痛、与他人关系、生活乐趣及一般活动的症状负担明显低于VATS组。Tubeless-VATS组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长显著缩短。经济学评价分析表明Tubeless-VATS相比VATS具有绝对经济学优势。患者偏好分析进一步发现,住院时长、术后疼痛、疲乏程度及自付费用显著影响患者的术式选择倾向。相比术前,术后VATS组患者对降低疼痛和疲乏的支付意愿显著高于Tubeless-VATS组,表明经历过疼痛和疲乏的患者,对降低疼痛和疲乏的支付意愿更为敏感。团队还通过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方法,结合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的临床优势,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此外,陈英耀教授特别强调了在本次研究中,临床与公卫领域的精诚协作、取长补短,为卫生技术评估开拓了新的视野和发展方向,期待未来双方能开展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陈英耀教授做项目评估报告
黄锦坤院长在发言中提到,无管微创技术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实现了从“中国创新”到“全球推广”的跨越。未来要加速推进无管微创技术向多学科领域的应用,让无管技术真正成为现代外科领域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坚实后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锦坤教授发言
钟南山院士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团队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进行系统化的卫生技术评估对于创新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无管技术聚焦关键领域突破,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评估机制,并开展及时、独立、客观的卫生技术评估,一方面惠及更多老百姓,另一方面推动无管技术获得世界认可,真正让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做总结发言
“无管微创技术”是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自主研发的外科领域革命性创新技术,该技术在胸外科领域经过多年成熟应用已展现出显著优势,近年来更成功拓展至移植科、骨科、泌尿外科等泛外科领域。本项目整合快速系统评价与真实世界研究开展卫生技术评估,系统论证了无管微创技术在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患者价值等方面的优势,为该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和全国推广提供了有力的循证支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独立、客观的卫生技术评估对于推动医疗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患者获益以及促进中国医疗技术走向国际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撰稿:楚天舒,陶颖,刘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