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慧楚,阚海东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健康危害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PM2.5暴露可引起人体应激激素水平显著上升,并促进机体的脂类氧化以及糖类和氨基酸的代谢。这一发现为防治PM2.5相关的健康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于2017年8月15日发表在《循环》杂志(Circulation)。
目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证实PM2.5能够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造成危害,但其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针对此,阚海东团队采用随机交叉的实验设计,观察志愿者暴露于不同PM2.5水平后的代谢组学差异。研究发现,不同PM2.5暴露水平下,志愿者小分子血清代谢物出现显著差异,并最终筛选出了97种差异代谢物。受试者暴露于PM2.5后,血清中应激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显著升高,且伴有糖类、蛋白质代谢和脂类氧化增强等改变。这些变化可能是PM2.5暴露对居民心血管系统产生健康危害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首次将代谢组学和随机双盲交叉实验设计结合用于PM2.5人体健康研究,结果提示PM2.5可以激活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引起神经内分泌活动和基础代谢发生改变,进而产生血压升高、炎症反应等一系列变化。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慧楚硕士、蔡婧副研究员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
羽你同行,共促健康——首届复旦公卫-徐汇疾控(卫监)羽毛球友谊赛圆满落幕
我院何纳课题组最新研究揭示与HIV感染者死亡风险相关的蛋白标志物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101计划”核心实践项目建设推进会
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发布《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拥抱新机遇、探索新领域——2025上海药物经济学论坛成功举办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