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在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公共卫生领域权威期刊《环境与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据论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绍,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严重雾霾天气,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但粒径更小颗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目前尚无定论。课题组因此在我国某城市测量了0.25~10微米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分析和比较了它们与居民健康风险的关系。结果显示,粒径在0.25~0.50微米范围内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最为显著,且粒径越小,健康危害越大。而粒径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数浓度与居民健康风险没有显著关联。孟夏等推测,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对应的数量浓度和总表面积越大,越有可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也有可能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关,粒径小于0.50 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扩散方式沉积,而大于0.50微米的颗粒物主要以撞击方式沉积。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颗粒物中健康危害较大的可能是粒径小(例如小于0.5微米)、数量多的部分,而不是粒径大、质量重的部分。这为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即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更小粒径的颗粒物,而不仅仅是PM2.5。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101计划”核心实践项目建设推进会
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发布《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拥抱新机遇、探索新领域——2025上海药物经济学论坛成功举办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陈仁杰课题组开展全国性研究揭示环境高温可损害睡眠健康
聚焦师资能力提升--复旦大学天平湖南教学实习基地带教培训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