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杰课题组开展多国研究揭示洪水暴露可增加家庭暴力的风险

更新日期: | 点击数:207

(供稿:郭益臣)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课题组展开了一项多国家流行病学研究,定量评估了洪水暴露对于中低收入国家不同类型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PV)的影响。研究结果以“Flood exposure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 Water》期刊。

亲密伴侣暴力,也称家庭暴力,是全球最普遍的暴力形式之一。据世卫组织估计,全球约有27%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不同形式的IPV。IPV不仅直接影响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会对家庭中的儿童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洪水已成为最普遍的自然灾害之一。尽管已有地区性研究将特定环境因素与IPV关联起来,但尚无全球多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本研究基于“全球人口学与健康调查(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s, DHS)”,在控制了气温、降水等环境因素以及家庭内外的社会经济学因素后,定量评估了洪水暴露对中低收入国家女性遭受IPV的影响,并探索了社会和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因素对这一关联的潜在修饰效应。

本研究覆盖了来自非洲、亚洲以及拉丁美洲的31个中低收入国家,共340,955位15–49岁有过伴侣的女性。所有纳入的女性平均年龄为33岁,总IPV流行率约为31.17%,其中身体暴力、情感暴力和性暴力的流行率分别为19.44%、16.03%及6.18%。平均约有25%的受访者在访谈前12个月内经历过至少一次洪水事件。

表1展示了全球及各地区过去一年内洪水暴露对IPV流行的影响。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过去一年暴露于洪水的女性遭受总IPV的风险比未暴露者高出 10.78% (95% CI: 8.24%–13.38%)。与洪水暴露相关的情感暴力风险升高幅度最大,其次是性暴力和身体暴力。此外, IPV风险与洪水暴露的程度也存在关联。在过去一年内洪水暴露次数和洪水暴露天数越多的女性,其遭受的IPV风险也相应越高。

表1 过去一年内不同程度的洪水暴露对各种形式的IPV流行率的影响

图 1. 不同人群中,过去一年内经历不同程度的洪水暴露对IPV流行率的影响

图1展示了不同人群中洪水与IPV关联的强度。研究发现,无论是家庭内部的不平等因素(伴侣年龄差距以及受教育差距),还是家庭外部的不平等因素(家庭居住地、家庭财富水平、妇女与伴侣的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均可能增加女性遭受IPV的风险。例如,年龄较低(低于平均年龄)的女性相比于年龄较高的女性,更易遭受洪水相关的IPV。

本研究基于高质量且具有代表性的DHS数据库,首次从全球角度为洪水暴露与IPV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研究还揭示,洪水对IPV的影响在弱势群体中更加明显,凸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低收入国家妇女群体的脆弱性,呼吁对弱势人群实施针对性的干预与缓解措施,以实现气候正义视角下的平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4级博士生郭益臣和2022级博士生朱毅翔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430105)、上海市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项目(22230750300)、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2023SHZDZX02)、上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230780200)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1-025-00389-9

文章引用:Guo, Y., Zhu, Y., Fatmi, Z. et al. Flood exposure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Nat Water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221-025-003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