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2024年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浦东健康论坛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复旦大学浦东预防医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创新医防融合范式,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旨在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践行“医防融合”的创新理念,为解决当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复杂问题寻求破局之道。来自南方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青岛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武汉大学及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公共卫生学院的10位著名专家,围绕“医防融合”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交流。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做开幕致辞。袁书记提到,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当前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无论是新发重大传染病的威胁,还是环境与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抑或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应对肿瘤、慢性病负担的增长,这些无疑对我们的医疗和疾病防控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医疗与防控的有机结合,创新医防融合模式,我们可以更快、更精准地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更全面地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应变能力,进一步提升疾病防控效率,降低疾病负担。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顾东风首先从大数据和基因组技术助力疾病预测、影像学早期筛查和快速诊断、人工智能和可穿戴设备监测、生物技术助力药物研发以及康复机器人等方面出发,揭示了数字健康、人工智能、现代生物、精准医学等现代科技助力心血管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新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邬堂春教授从政策、指南、科普和行动层面,围绕新冠疫情和空气污染防治讲述了如何对接国家需求开展公共卫生科学研究的案例,强调了以高质量等级证据促进病因预防、守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青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席教授郑玉新围绕国家“双碳目标”战略,讲述了新能源技术与健康、相关科研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并呈现了团队在新能源与健康领域开展的探索性研究成果。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围绕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策略,生动讲述了团队开展的系列临床研究,为相关新疗法的确立提供了高质量证据。南京医科大学校长胡志斌教授围绕囊胚期移植子代衰老加速这一前沿问题,分享了一系列机制研究成果,并为未来相关的优化方案提供了新的策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教授从一个外科医生的视角,介绍了4项“问题导向” 的肝癌诊疗相关创新性研究,并提出了这一领域的未来展望。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潘安教授从“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健康”这一古老话题出手,讲述了团队历年来开展的一系列高水平成果,比较系统地揭示了环境及生活方式对慢性病的作用和机制,并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应加强研究的方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教授系统描绘了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以高危人群识别为核心的结直肠癌精准筛查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结合多种具有高时间精度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讲述了大气污染和不适温度在小时尺度对一系列急性健康事件的影响特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唯韡教授,整合了团队开展的人群暴露特征、基因毒理组、动物与分子水平的证据,系统阐述了全氟化合物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
来自复旦大学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近20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在本次研讨会中畅所欲言,跨越学科界限,充分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见解,为共同推动医防融合的创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101计划”核心实践项目建设推进会
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发布《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拥抱新机遇、探索新领域——2025上海药物经济学论坛成功举办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陈仁杰课题组开展全国性研究揭示环境高温可损害睡眠健康
聚焦师资能力提升--复旦大学天平湖南教学实习基地带教培训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