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改善人群健康和福祉-上海医学院医学人文研讨会成功召开

更新日期: | 点击数:906

2023年11月24日上午,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上海医学院教务处协办的“积极主动改善人群健康和福祉”医学人文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聚焦全人关怀的培养,从人群健康的角度探讨培养模式。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更生副院长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预防社区实习旨在通过同学深入社区接触社会,进一步强化“以人为中心”和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医学人文关怀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同学从人群健康角度,成为健康的守候者和护卫者。实习中的医学人文,主要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好共情感受患者的内心,与其建立信任,从更广的角度思考健康问题,更好帮助提升患者、家庭和社区的健康。

随后,由八位参与了社区实习的同学分享了他们的人文感受。同学们有的从家床案例出发,聚焦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探讨“人文医院”的核心;有的则通过观察与反思,分享如何不同患者的特点开展医患沟通的经验。大部分同学结合社区老龄化的特点,探讨如何对老人进行身体健康的综合护理以及心理层面的人文关怀结合的模式;也有同学关注“阳光之家”中的智障群体,讨论了应当重视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应在社区健康教育中加强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分享中体现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反思,也体现了对于患者的帮助与关怀。通过深入患者家庭和社区,同学们不仅了解疾病后的患者的故事,理解了家庭、社区对于人群健康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共情患者的感受,同时,也获取了进一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更好地抚慰患者,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的途径。

随后,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高俊岭教授以《社会网络与以人为本的健康服务》为题,通过几个例子介绍了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对健康和福祉的影响,用三度影响力阐述了人文与健康福祉之间关系的机制,提出了基于社会网络的社区人群健康和福祉管理策略。

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代表沈德蕾医生,做了题为《社区“双心门诊”的人文关怀及教学实践》报告,针对社区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就诊人群存在与自身实际病情不符的躯体化症状伴发或导致的焦虑、紧张、精神负担过重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现状,社区设立“双心门诊”,旨在通过专业量表、药物干预及适宜的人文关怀,整合个人、家庭、社区资源给与患者综合性的干预。同学在社区轮转期间,通过旁听、观摩学习如何将人文关怀理念及医患沟通技巧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来自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杨晓尔医生,从人文关怀,温暖相伴角度,和大家分享了在门诊上遇到的几个小故事。

在主题报告过后,各位专家进行了点评。上海高校教学名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指出,医学教育需要从更深更广去理解感悟患者及其人群的需求,需要深入思考患者疾病背后的原因,需要从个体的医疗人文关怀进一步拓展到健康的人文社会,积极主动改善人群的健康和福祉,把上海医学院“为人群服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服务过程中的岗位胜任力。医学教务处副处长、两届“学生最喜爱教师”称号的向阳老师指出,社区实习是一次宝贵的机会,让同学们可以真正深入到社区,深入到患者家庭,培养了学生的预防医学的系统性思维和人文素养。他鼓励学生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不断提高预防医学技能,成为医防结合,关爱患者,并能够从帮助患者中真正感受到从医者喜悦与成就感的 “大医生”。

最后,预防医学与健康教育学教研室主任郑频频教授做总结发言。她指出,临床医学生在社区实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对于预防医学技能的学习,也是走进患者的家庭和社区,从而更好地理解疾病背后的患者,尊重与共情,真正做到“常常去帮助,永远去安慰”。同时从更加宽广的视角思考卫生部门如何与其他部门一起,积极改善人群福祉促进人群健康。通过举行本次研讨会,不仅增加了带教老师与实习同学的交流,还坚定了未来社区实习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相长的信心,对于更好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