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周璐)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和陈仁杰教授课题组与多国团队合作,基于中国、韩国和日本22个代表性城市的脑卒中死亡监测数据,分析了暖季环境温度对脑卒中死亡的影响,并预测了在未来多种气候变化情景下东亚地区脑卒中死亡的负担。研究结果以“The burden of heat-related stroke mortal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n 22 East Asian cities”为题发表在国际环境与健康领域著名杂志《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既往研究已发现高温与全病因死亡、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有关,而全球变暖可能进一步增加热相关死亡风险。既往研究缺乏针对特定疾病的研究,且研究结果尚不一致。脑卒中是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东亚人群中发病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本研究基于东亚22个城市(中国8城市、日本7城市、韩国7城市)的脑卒中每日死亡数据,分析暖季每日平均温度与脑卒中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并估算归因于高温的死亡负担。
研究共纳入1972年至2015年暖季期间287,579例脑卒中死亡数据。环境温度与脑卒中死亡的暴露-反应曲线形状均呈“J”型,仅高温段有显著效应(图1)。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最低死亡风险温度为24.7℃。
图1 东亚22个城市暖季温度与脑卒中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
图2显示了东亚22个城市暖季温度的未来变化趋势。在高排放情景(SSP5–RCP8.5)下,东亚地区暖季温度将从2010年代的24.9℃升高至2090年代的29.1℃。在低排放情景(SSP1–RCP1.9和SSP1–RCP2.6)和中排放情景(SSP2–RCP4.5)下,暖季温度在本世纪中后叶基本不变,这表明严格的减排措施将有效缓解气候变暖。
图2 东亚22个城市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暖季预测温度
(绿色、蓝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SSP1–RCP1.9、SSP1–RCP2.6、SSP2–RCP4.5和SSP5–RCP8.5情景)
图3展示了东亚22个城市高温相关的脑卒中死亡负担的未来变化趋势。在SSP5–RCP8.5情景下,东亚地区卒中死亡负担急剧增加,本世纪末归因分数可达9.2%,远高于低排放情景下的2.4%和2.9%。
图3 东亚22个城市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脑卒中死亡负担
该多国研究预测了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东亚地区脑卒中死亡负担的变化趋势,揭示了采取积极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和针对性气候适应措施(如气象健康服务、开发节能建筑等)的必要性,以降低全球变暖对脑卒中负担的影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周璐和何成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仁杰教授和阚海东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043301、82030103)、上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230780200)和韩国国家研究基金(K21004000001-10A0500-00710)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2005293?via%3Dihub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101计划”核心实践项目建设推进会
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发布《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拥抱新机遇、探索新领域——2025上海药物经济学论坛成功举办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陈仁杰课题组开展全国性研究揭示环境高温可损害睡眠健康
聚焦师资能力提升--复旦大学天平湖南教学实习基地带教培训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