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何成)
近日,我院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在气候变化影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一项东亚多中心的未来气候变化模拟研究,发现夜晚高温可增加热相关死亡风险。研究成果“The effects of night-time warming on mortality burden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 modelling study”发表于《柳叶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杂志。
近年来,夏季高温事件频发,对各地居民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然而,相关的高温健康风险研究只考虑了日均温或日最高温带来的影响,并没有考虑夜晚高温(以下简称为“热夜”)带来的额外影响。研究团队收集了东亚三个国家(中国、日本以及韩国)28个主要城市的每日非意外死亡数据。采用暖季(5月至10月)夜晚超过一定阈值(历史条件下95%分位数的日最低温)的小时气温累积量来表征各城市的热夜强度;然后,基于气象再分析模型的小时气温数据,计算了各城市逐日的平均温以及热夜强度。对于未来情景的分析,团队创新性地运用气温数据的时间插值和空间降尺度方法,计算得到每天的平均温以及热夜强度变化情况。
基线结果显示在四个区域(中国南部、中国北部、韩国以及日本),热夜的短期暴露与居民死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在统计模型中控制了日平均温后,热夜暴露仍可增加40%-50%的死亡风险,提示了热夜的健康影响独立于日均温。气候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随着未来变暖,即使是在碳排放控制较为严格的场景下(SSP126),研究区域内热夜发生频率仍会上升30%,热夜平均强度将会上升超过50%,这一幅度显著超过了同时期日均温的变化(小于20%)。
图1. 两个气候变化场景下东亚28个城市日均温(A)、热夜平均强度(B)和热夜发生频率(C)的变化情况
结合各城市的基线死亡信息,本研究预估了两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热夜相关的死亡负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较为严格的碳排放控制情景下(SSP126), 热夜相关死亡归因分数将在本世纪末增至3.68% [95% 可信区间(CI): 1.20% - 6.17%];在中等强度的碳排放控制情景下(SSP245),同时期热夜相关的死亡归因分数将进一步增至5.79% [95% CI: 2.07% - 9.52%]。
随后,作者还比较了同时期日均温相关的死亡归因分数。结果表明,在中等强度的碳排放控制情景下(SSP245),热夜相关的死亡归因分数超过了日均温(4.84% [95% CI: 2.46% - 7.23%])。研究提示,未来气候变化场景下,热夜疾病负担可能会超过日均温。
图2. SSP126(A)以及SSP245(B)情景下未来不同年代热夜与日均温相关死亡负担的变化情况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随着未来气候变暖,热夜的频率和强度都将显著上升,进而大幅增加热相关的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及相关适应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科学的依据。
研究由复旦大学联合首尔国立大学、东京大学以及欧美等多个研究单位完成,复旦大学何成博士为第一作者,阚海东教授与陈仁杰教授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30103、92043301)以及以及上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230780200)的资助。参与本研究的所有研究人员列表及所属机构请参见论文原文。
文章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22)00139-5/fulltext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101计划”核心实践项目建设推进会
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发布《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拥抱新机遇、探索新领域——2025上海药物经济学论坛成功举办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陈仁杰课题组开展全国性研究揭示环境高温可损害睡眠健康
聚焦师资能力提升--复旦大学天平湖南教学实习基地带教培训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