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徐蓉
2020年11月26日下午,医防融合“非吸烟人群早期肺癌病因学研究”启动仪式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公共卫生学院举行。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出席并作“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诊治进展”学术报告。启动仪式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主持,肿瘤医院、公共卫生学院80余位师生代表参加。
“医防融合”一直是我国深化医改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有力举措。本次启动仪式标志着将“医”即临床工作和“防”即公共卫生紧密融合,通过在更高站位、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全方位深入开展“非吸烟人群早期肺癌病因学研究”,为推动公共卫生学科群融合创新发展赋能。
何纳教授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科群融合创新发展的构建框架和主要进展情况,本次启动的“非吸烟人群早期肺癌病因学研究”是医教研融合创新的重要落地措施,将成为发挥多学科优势打造医防融合创新模式的标杆和蓝本,也必将在推动公共卫生学科群建设的宏图上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仪式上,陈海泉教授深入浅出地作了“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诊治进展”学术报告,详细分析了研究基础、筛查和诊治的策略特征、国内外同行研究的方向等内容。陈海泉教授指出,在非吸烟者中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非吸烟肺癌逐渐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局灶性磨玻璃征 (Ground Glass Opacity GGO) 对早期肺癌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找出非吸烟肺癌患者的分子病因学和其发生的相关分子机制对于早期防治也具有重大影响。
陈海泉教授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了“肺癌微创3.0”、GGO肺癌是特殊的肺癌亚型、“冰冻病理指导亚肺叶切除”、“肺癌手术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和“浸润前肺腺癌外科处理策略3.0”,引领了该学科的研究方向。
健康中国的发展对加快“医防融合”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启动“非吸烟人群早期肺癌病因学研究”,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学科群融合创新发展,从“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大步迈向我国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贡献。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101计划”核心实践项目建设推进会
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发布《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拥抱新机遇、探索新领域——2025上海药物经济学论坛成功举办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陈仁杰课题组开展全国性研究揭示环境高温可损害睡眠健康
聚焦师资能力提升--复旦大学天平湖南教学实习基地带教培训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