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黄铖、周晓燕
2016年10月31日下午,由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共同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协办的“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慢性非传染病的应对策略---流行病学证据及政策应对”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明道楼一楼报告厅隆重召开。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了来自瑞典于默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长宁区卫计委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教授,就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NCD)的防治策略和老年人群健康生命质量等重要议题开展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陈文教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来自瑞典于默奥大学的Lars Weinehall 教授和Nawi Ng教授在大会上分别作了题为“以人群为导向、以初级保健为基础的长期预防可否真正降低人群慢性病死亡率?--瑞典经验及其25年研究结果”及“老年人群是否可以活得更久、更健康?来自中国及瑞典的证据”的主题报告。两位专家以全球NCD负担为背景,介绍了瑞典北部西博滕地区在政府承诺下,由公共卫生研究人员负责NCD干预顶层设计、由初级医疗机构主持社区干预行动的实施,在非政府组织和社区民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如何将该地区的心脑血管死亡率由全瑞典最高降低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下降幅度达到了40%以上。
在学习瑞典的NCD干预经验的同时,会议还重点介绍了上海市对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策略和行动经验。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燕所长以及长宁卫计委江萍副主任分别就“结肠癌筛查--对结肠癌早期发现及治疗的影响”以及“疾病未至,防病先行——长宁区传统中医为基础的预防干预项目”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顾弋安博士和于默奥大学的Jing Helmersson博士则分别向大家介绍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以及如何以HEALS(快乐体验和生活满意指数)为指标进行健康质量拟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飚教授和赵根明教授也在研讨会上与大家分享了40-60岁妇女人群的健康需求及进一步开展慢性病病因学和干预研究的上海人群队列建设进展。
最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吴凡主任在总结上海市慢性病防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介绍了上海市如何“从数据到政策”,通过循证决策来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并阐述了上海市未来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方向和政策。
来自国内外高校、上海市及各区卫计委、各级医疗机构、上海市及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学者、上海市医学会卫生专科分会的委员们以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师生等共计百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学术进展丨我院秦国友、余勇夫团队提出高维中介迁移学习方法赋能小样本研究
我院邹华春教授牵头编写我国首个《男性HPV相关疾病预防策略专家共识》
筑牢健康中国基石,开启复旦人保新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5级人保班新生班会顺利举行
携手共进,通过HTA释放医疗服务价值—我院师生参加第十二届HTAsiaLink年会
研究进展:儿童家庭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与病原体所致风险的城乡差异研究
陈仁杰、阚海东课题组揭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低收入国家儿童死亡负担的演变规律
我院邹华春课题组真实世界研究揭示我国HIV感染者BMI变化特征及风险因素
我院阚海东、陈仁杰课题组发现周期性的异常降水波动影响全球中低收入国家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