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至8月3日,由“南南合作”公共卫生教育联盟(SSPHEN)、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的国际暑期学校在上海圆满举办。此次活动汇集了来自马来西亚大学、清迈大学、布里斯托西英格兰大学、芝加哥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5所世界知名高校的优秀学生,围绕慢性病防控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学习与交流,在为期10天的行程中,通过课程学习、实地参访、文化体验等多元活动,共同探索全球健康治理的新路径。
顶尖师资领航,深耕慢病学术前沿
本次暑期学校以“基于全球卫生视角的应对非传染性疾病之路”(Path to Manage th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ith Global Health Perspectives)为核心主题,邀请了26位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课程体系覆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多个维度。
从肺癌 LDCT 筛查的机遇与挑战,到全球卫生领域的中国贡献,从室内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到慢性病管理中的行为医学应用,每一个议题都承载着对全球健康问题的深度关切与理性思考。课堂上,师生围绕非传染性疾病的各类挑战及应对之策展开热烈研讨,互动式教学让知识传递更富成效。学生们不仅汲取了国际前沿的慢病防控知识,更对早期诊断与综合干预的重要意义有了透彻理解,收获了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宝贵见解。借助暑期这段集中学习的时光,学员们持续吸纳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为未来在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与深造筑牢了根基。
实地参访赋能,感受中国治理实践
理论学习之外,暑期学校精心安排了5场实地参访活动,学生们走进上海市多家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一线机构,在真实的场景中触摸中国慢病治理的鲜活实践,让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有了可感可触的生动注脚。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的参访为学员们打开了心理健康与慢病管理协同防治的新视野。在这里,学员们深入了解到 “生理 - 心理 - 社会” 三维干预模式在慢病患者中的应用。院区里,色彩明快的团体治疗室、配备生物反馈仪的放松区、摆满绿植的康复花园,处处体现着 “去 stigmatization(去污名化)” 的人文设计。工作人员介绍,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 “绿丝带转诊通道”,已帮助数千名慢病患者同步解决心理困扰,这种 “身心同护” 的理念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疾,更是心灵的安宁与平衡。
踏入黄浦区豫园街道与闵行区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有序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流程让人眼前一亮。从智能健康档案的动态更新,再到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干预方案,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基层医疗服务的智能化与人性化。在这里,学生们亲眼目睹中医 “治未病” 理念如何与现代慢病管理深度融合,那些传承千年的针灸、推拿技法,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调理中依然焕发着独特魅力,让人体会到传统医学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走进老年护理医院,专业护理人员为失能老人进行康复训练时的耐心,为慢性病患者调整用药方案时的严谨,以及定期组织的文娱活动传递出的温暖,无不诠释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关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参访则展现了现代化大型医院的硬核实力。先进的影像诊断中心、精准的慢病专科门诊、多学科专家协作诊疗的高效模式,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高水平医疗技术在慢病防治中的支撑作用。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从慢病监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到健康教育的创新传播,再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全方位展示了公共卫生体系在慢病防控中的中枢功能。严谨务实的工作氛围、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让学生们对上海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协同运作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
文化交融搭桥,编织国际友谊纽带
跨文化交流是本次暑期学校的重要维度。开营初期的中外学生联谊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在互动游戏中快速破冰;八段锦体验活动,学员们在舒缓的动作中感受中医养生文化的智慧,现场笑声不断。城市游览同样充满文化浸润,东方明珠电视塔的高空俯瞰让学员领略上海的现代活力,外滩的百年建筑诉说城市变迁,新天地的石库门里弄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朱家角古镇的小桥流水则让学员沉醉于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更在文化共鸣中搭建起深厚的国际友谊。
成果共享收官,共赴全球健康之约
8月3日,暑期学校在康泉图书馆18楼圆满落幕。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学习成果。闭幕式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国际合作处许虹扬副处长、公共卫生学院陈英耀教授、王沛副教授 、姚烨副教授、姜宜萱青年研究员给暑期学校的学生们颁发了结业证书、优秀学员证书并赠送了纪念礼品。
陈英耀教授在闭幕致辞中强调,公共卫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希望学员们以本次暑期学校为起点,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慢性病带来的全球挑战。仪式结束后,学员们互换礼物、合影留念,用镜头定格这段跨越国界的难忘记忆。
此次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青年学子搭建了知识交流平台,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与文化的交融,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慢病防控后备力量。未来,这些青年力量将带着收获与友谊,在全球健康治理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