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下午,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的“健康老龄化前沿探索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康泉图书馆1440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健康老龄化前沿探索学术论坛,复旦、耶鲁与长兴理论创新与实践融合”为主题,围绕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的多元应对策略展开深入交流。本次论坛特邀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浙江省长兴县卫生健康局的专家学者及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共商应对之策。会议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颖教授主持,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希教授、长兴县卫生健康局原党委书记、四级调研员敖新华等嘉宾作专题发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教授发表总结感言,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及高校研究生代表的积极参与。
论坛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首先是“社区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与实践”,来自三方的专家及政府代表从本土研究、国际比较与实践三个层面,共同勾勒出应对认知障碍的多元路径。耶鲁大学陈希教授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全球性的核心矛盾:尽管全球约75%的痴呆病例未被确诊,但不同国家的筛查与诊断策略因医疗体系与支付方式的不同而迥异。以治疗为主的美国,出于对诊断后高昂医疗成本及治疗手段有限的顾虑,医保政策更倾向于限制大规模筛查;而在中国,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则积极推动早期筛查,以期通过早期非药物干预来降低远期疾病负担。陈希教授以上海“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为自然实验的研究验证了中国路径的可行性:该社区项目使居民相关就诊概率提升13.73%,并降低了急诊使用率,这为早期干预的价值提供了关键证据。
这一国际经验与本地实践形成了深刻呼应。复旦大学王颖教授团队采用 Transformer模型深度挖掘眼动序列动态特征,基于普通网络摄像头(1920*1080p)通过 VisMET任务(分析场景空间记忆的眼动模式)和 VPC任务(检测新旧物体注视时长差异)形成空间与物体记忆的双维度互补数据,开发了仅需4分20秒的便携式眼动筛查模型,正是为中国“鼓励筛查”预防策略量身打造的高效工具, 且上海6个街道完成2079人的十倍交叉验证中表现出高度稳健性(AUC标准差0.045)。其核心临床价值在于0.882的精确度与0.942的阴性预测值,为社区筛查提供了技术基石。同时,团队借鉴芬兰预防认知障碍和残疾的老年干预研究(Finnish Geriatric Intervention Study to Prevent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isability study, FINGER),形成以认知训练为主的、涵盖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危害因素管理及运动、营养、生活方式指导在内的多维非药物综合干预方案,在上海市闵行区及长宁区针对244名社区老人开展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出显著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效果,相关成果先后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杂志上。
理论创新最终能否在基层的土壤中生根结果?基于此,通过与复旦大学的深度合作,长兴县完成了近2000名老年人的高效筛查,更构建起从家庭医生培训、社区干预课程,到县医院全流程诊疗的“医院-社区-家庭”连续照护模式。同时,开始探索基于实施科学探索的综合非药物干预落地研究。这有效融合了中国“基层筛查广覆盖”的公共卫生优势与“专业诊疗作支撑”的医疗资源,为应对老龄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整合性解决方案。
其次,医养整合与长期护理保险探索板块:复旦大学王颖教授团队系统展示了基于彩虹模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整合的视角对上海市健康老龄化十四五规划在系统整合、组织整合、人员整合和服务整合、名义整合等各方面开展的系统评价。同时分享了自2017年以来开展的长护险系列研究,从“制度运行机制—客观政策效果—主观社会感知”三个维度形成了对长护险制度的全景式诊断框架,科学回答了如何系统评价制度是否平稳运行、筹资机制设计是否科学可持续、评估环节的客观性如何?服务利用情况如何?长护险的实施对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的影响如何等系列实践难题,为全国长护险制度优化与区域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敖新华前书记表示,系统的研究探索很有意义,将为长兴县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医养结合资源与长护险制度相融合的县域路径,为制度在更广泛地区的推广提供了现实参照。陈希教授在讨论中进一步指出,理论研究与实践共同揭示了医养结合与长护险协同发展的核心逻辑:以服务网络支撑保险制度,以支付改革引导资源优化。他特别建议,未来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AI),在需求评估、服务匹配与质量监控等环节实现精准化管理,为这一体系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最后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环节。复旦大学王颖教授团队借助于正在承担的科技部四大慢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展开了介绍。该研究历经半年多,提出了以“紧密型健康共同体”为框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医防融合新模式,构建涵盖“共防、共治、共管、人才共育、学科共建、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医保共付与健康共促”的整合模式,探索形成以数据共享平台为支撑、分级诊疗为基础、打包付费为杠杆的慢病综合防控体系。
作为县域层面的重要实践者,长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书记施长苗重点介绍了当地以“政府主导、数智引领、网格管理”为核心的基层健康治理创新。长兴县通过构建网格化健康管理团队,依托“掌心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慢病患者精准管理与诊间协同随访,并建立“两员一中心一团队”工作机制,统筹县域内六大慢病防治中心资源,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推进慢病管理标准化与人才建设,初步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县域整合式服务路径,为探索适合基层的慢病防控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
在茶歇与自由交流环节,与会者就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挑战,为未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会议最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教授作总结发言,肯定了本次论坛在推动跨学科、跨地域对话方面的积极意义,并展望了复旦大学、耶鲁大学与长兴县在健康老龄化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潜力。期待以本次论坛为起点,构建复旦大学、耶鲁大学与长兴县之间常态化、多层次的合作机制,通过联合研究、人员交流与项目共建,共同拓展健康老龄化路径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构建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持续智力支持与实践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