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我院肿瘤分子流行病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构建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2025年9月20日,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的“肝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复星楼一楼会议室顺利召开。多位该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肝癌分子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热点议题与当前挑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为我国肝癌防治策略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次研讨会特邀多位来自国内肝癌研究领域的杰出专家出席。与会嘉宾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欣荣教授、海军军医大学刘文斌教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周钢桥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蒋德科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宋词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红平教授,本次会议由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魏庆义教授和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王伟炳教授共同主持,张若昕青年副研究员负责会议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党委副书记郁颖佳老师、以及徐望红、卢国栋、索晨、刘星等教师共同参与并支持了本次学术活动。此外,本校学生、本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附属医院的医生和老师等多方人员也积极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在开幕式环节,王伟炳教授首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他强调,本次研讨会对于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服务国家肿瘤防治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学院党委副书记郁颖佳书记发表开幕致辞,她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我院苏德隆教授上世纪70年代在江苏启东开展的肝癌与饮用水污染相关的研究,以此展现出学院在肝癌流行病领域的深厚积淀。郁颖佳书记进一步指出,跨学科合作对攻克肝癌这一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至关重要,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在重大疾病防控领域的科研与合作。她表示,期待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术交流、凝聚多方力量,共同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研讨会以“临床诊疗--传统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功能研究--转化研究--队列研究”为主线,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交流与探讨了对肝癌的最新研究。首先由杨欣荣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了题为“肝癌的精准诊疗”的报告。他从临床实践出发,介绍了中国肝癌的诊疗现状和挑战,并强调组学技术、人工智能与创新干预工具等生物医学技术的三大变革,对推动医学实现“个体化诊断-靶向治疗—动态优化”闭环管理起到了关键作用。杨教授围绕肝癌早期诊断、提高肝癌切除率及疗效、抑制肝癌术后高复发和转移以及提高抗肝癌药物疗效等四大临床核心需求,介绍了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及肝肿瘤外科在精准诊疗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并对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的刘文斌教授围绕“肝癌分子流行病学”作了专题报告。他系统介绍了我国大陆地区乙肝病毒(HBV)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规律,重点展示了慢乙肝、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中遗传易感位点在HBV进化与致癌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癌症进化发育学”理论,刘教授阐述了HBV基因型及其变异在慢性炎症向致癌信号通路激活转变过程中的关键影响。最后,他提出应深化HBV基因型研究,优化筛查与监测策略,从而为我国肝癌防控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周钢桥教授进行了“肝癌的分子遗传学机制和致病机理研究”的报告。他指出肝癌的发生发展是宿主遗传因素与环境、病毒等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周教授系统阐明了肝癌易感基因的研究对探索发病机制、发现生物标志物以及筛选候选药靶的重要意义,并分别介绍了常见遗传变异与罕见遗传变异在肝细胞癌发病中的贡献。周教授通过介绍整合遗传学、多组学等多种技术,对肝癌遗传学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蒋德科教授以“肝癌风险基因的系统鉴定与转化探索” 为题作了学术报告。他系统分享了其课题组在肝细胞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中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蒋教授从肝癌GWAS中鉴定出的易感基因及其位点出发,揭示了肝癌易感基因位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疗效的预测作用。他还深入展示了在后GWAS阶段,通过功能性遗传变异筛选出的新型药物靶点,并进一步介绍了基于这些靶点所开发的药物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表现出的良好疗效。该报告充分体现了从基础遗传发现到临床转化应用的探索路径,为肝癌精准防治提供了新的科研视角与策略支持。
宋词教授带来题为“基于队列研究的肝癌双重病因链探讨”的学术报告。她系统总结了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指出当前我国肝癌防控需同步关注“HBV-肝癌”与“脂肪肝-肝癌”两条重要病因链。宋教授在报告中强调,应以临床指南为核心指引,确保肝癌防控策略的规范性和循证性。她还通过跨学科融合实践,总和运用临床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影像学领域方法,探讨这些新型标志物对肝癌临床结局的影响。最后,宋教授展示了如何依托大规模人群队列数据,系统推进肝癌双重病因链的溯源与机制研究,为优化肝癌风险分层和精准防控提供了扎实的科学支撑。
余红平教授作了题为“肝病肝癌队列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她首先指出,肝癌高发是广西地区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并回顾了广西在肝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历史积累与贡献。除此之外,余教授重点介绍了当前在广西南宁地区积极推进的两大人群队列建设——广西多中心乙肝专病队列与肝癌专病队列,期待以此为基础推动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她强调,此类大型队列平台将为识别肝癌高风险人群、深入开展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关键资源与技术支撑,对提升区域肝癌防控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期间,本校师生踊跃提问,与各位专家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在总结环节中,魏庆义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对本次研讨会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他指出,当前肝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多学科融合与国际合作将为肝癌防控与治疗开辟全新路径。魏教授进一步倡议,未来应在资源共享、科研协作与联合攻关等方面加强协同,该提议得到了与会嘉宾的积极响应。
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入交流了肝癌分子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也为促进临床与预防融合、推动深度合作构建了有效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应持续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共同助力肿瘤防治体系完善,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