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杰副教授等在手足口病时空传播异质性的研究取得进展

更新日期: | 点击数:2963

供稿:陈希,张志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志杰副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昭瑞研究员等在手足口病时空传播异质性的合作研究上取得进展,研究结果以《Intra-area factors dominate the spatio-temporal transmission heterogeneity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 a modelling study》为题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该研究基于EV-A71疫苗上市前华东地区15岁以下手足口病的监测数据,将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分解成为三个成分来源:区域内的传播风险、地区间的传播风险以及其它的剩余环境风险因素,考虑了年龄和性别的分层因素,构建了贝叶斯时空层次模型分析手足口病的传播异质性。

研究发现区域内的传播风险在手足口病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环境风险因素的贡献次之,地区间的作用相对较小,但在节假日期间会瞬时增加,超过环境风险因素的贡献(图1)。

图1 手足口病传播风险贡献比

年龄和性别亚组之间的手足口病传播概率也存在异质性。同年龄组内部,特别是同性别的亚组内,传播概率最高,不同年龄组之间的传播概率相对较低(图2)。

图2 年龄-性别亚组之间手足口病传播概率矩阵。易感儿童被来自某一亚组的儿童患者感染的传播概率矩阵(图2a);儿童患者将疾病传播给某一亚组的易感儿童的传播概率矩阵(图2b)

不同地区不同风险成分的贡献在地区分布上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大致可聚为三类(图3)。

图3 基于不同风险成分贡献的聚类分析

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手足口病时空传播机制的理解,为对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表明不同聚集地区可针对不同传播模式贡献的大小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相同传播机制的区域可通过合作、分享防控经验等方式提高疾病控制效率。对以同年龄、性别接触传播为主的托幼儿童,学校应加强监测,发现病例应及时报告,避免出现班级内的暴发。此外,假期对手足口病传播的影响应得到关注,建议疾控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在学校放假之前加强手足口病的宣教工作,做好健康提示,促进中小学生做好手卫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洪尚志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助理研究员刘凤凤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志杰副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昭瑞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