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环境与健康实践工作站2021年度开班典礼暨开学第一课活动顺利举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2016年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携手创办“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积极整合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资源,多方联动,建构的“总站——工作站——实践点”的三级管理体系。现有的33个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中,设立在医学领域的仅有3个,2019年正式获批成立复旦大学环境与健康实践工作站是其中一员,工作站的目标是:激发青少年科创热情、开拓青少年科学视野,努力打造成青少年健康科普创新教育的大课堂,打造青少年医学梦想的实践基地,能够成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医学人才”的枢纽中心。
2021年7月5日下午,复旦大学环境与健康实践工作站2021年度开班典礼暨开学第一课活动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明道楼一楼报告厅成功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郁颖佳主持,出席嘉宾包括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会长、复旦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原院长桂永浩,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副处长杨国浩,上海市科委科普处强维馨调研员,上海市科普教育促进中心主任郁增荣,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曹晓清,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中学副校长董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复旦大学环境与健康实践工作站站长张蕴晖,优秀学生和优秀实践点老师代表,实践点和课题带教老师,以及来自全市60余所高中的120名高中学员。
会议首先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教授致欢迎辞。阚院长在致辞中指出,科技教育是提升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着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是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市教委和市科委创办“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为各位青少年走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搭建了平台;青少年们心怀“强国有我”的梦想,背负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走进医学院,走进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应将为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明社会,为了“美丽中国展开画卷”各自努力。
优秀学员代表、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的翁言同学及实践点老师代表、上海市风华中学姬宏斌老师和师生们分享了他们去年在工作站的学习经验和工作体会。翁言同学认为,在选择课题、确定研究计划、过程实施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同组同学应多交流讨论,明确分工,互相督促,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注意明确研究计划中各任务时间节点,保证工作效率和研究进度,保证研究实施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翁言尤其强调,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与疑惑需要及时主动去求教于老师。他建议同学们在科创过程中不要迷茫,不要害怕,勇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多学、多问,在工作站提供的参与科研创新的宝贵机会中尽可能地去突破自我。“在倡导科技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遵循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创新实践教育规律,需要在实践教育上有所补充,而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就是这样一种良好的补充。”姬宏斌老师指出,实践工作站是学生们发展兴趣,实现理想的平台,复旦大学环境与健康实践工作站更是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强大的师资阵容和明确的管理制度,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实践等成长过程,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扩展学生创新思维,夯实学生创新知识,强化学生创新行动。他期望同学们能够在实践站老师们的引领下通过自身努力,在实践站的学习中收获满满。
随后,上海市科委科普处强维馨调研员为今年入站的学员代表授牌。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副处长杨国浩代表两委致辞,对本次科创实践工作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不忘初心精准定位。环境与健康工作站是中学生科学创新教育的基地,也是中学生健康科普教育的课堂,更是打造中学生医学教育梦想的阶梯,他希望工作站应能够成为培养新时代优秀医学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二是打造示范,引领全市。希望工作站可以充分发挥复旦大学的独特优势,按照复旦大学医学院的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站实践点体系建设,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校内和校外资源的充分整合,老师和学生的深入互动等方面做出表率,形成机制,为全市33家工作站的良性发展提供示范,发挥引领作用;三是立足当下,强化担当。新冠疫情的暴发和全球蔓延将公众视野再次聚焦于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站要立足环境健康科普与公共卫生基本素养的培训,设计好青少年喜闻乐见,兴趣浓郁的课程体系,激发进站青少年对公共卫生的学习乐趣,条件成熟时课程体系可以向全市推广,喜迎更多有为,有志的青少年投身公共卫生事业,投身医学事业。对于进站同学,杨处提出了殷切期望 “珍惜机遇,自觉以新时代大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纪律,服从老师安排,积极主动学习,培养开创精神,做到暑假生活不虚度,青春韶华有亮点,精彩人生新起点“。
本年度的开学第一课,由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会长、复旦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原院长桂永浩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董俊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教授先后以《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新要求——推进人文教育体系建设》,《魅力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创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气候变化与健康》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桂永浩教授认为,“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新时期医学教育要以整体思维贯穿,尤其应注重基础、临床、公卫“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既各自发挥学科优势,又互相融合,协同发展;其二,新时期医学教育要做到顶天立地、放眼全球,尤应注重依托国家和地区重大任务,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前沿高端科学研究探索中将自己推向一线进行锤炼;其三,新时期医学教育更需要人文情怀的底色。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则来源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健康中国的需要。“如何推进人文教育体系建设?”,桂永浩教授强调,医学教育本源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的自然属性、人格个体和尊严、尊重生命价值和意义;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表现为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人健康权利的尊重与敬畏,以及对生命与健康的关爱与呵护。他指出,为培养“有温度的卓越医学人才”,使其具有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和专业素养,则应做到医学人文教育覆盖“全过程”,人文医学课程建设“成体系”、医学人文建设质量“双提升”、推进建设,多途径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董俊校长指出,要解决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关键是改革和创新,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一个文明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的进步。他从酿酒中的化学知识、古代诗词中的化学、成语中的化学等方面入手,介绍了中国古代化学成就,并进一步引出目前化学学科的分类,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较差渗透,强调化学的重要性。他指出,目前全球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环境的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材料的研制、生命科学均与化学相关,是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关注重点。并通过介绍易漂洗泡沫控制剂技术、化妆品中的非降解性塑料微球、创新型生物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天然植物来源的头发定型聚合物、双燃料集装箱船、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等创新实例为在座同学开拓视野。
阚海东教授从CO2浓度与全球气温之间的变化关系入手,强调了关注及碳中和的重要性。他依次介绍了三层次环境,包括个人环境卫生、社区尺度环境和全球环境问题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强调了社会尺度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之前的“倒U”形关系,并指出坚持以碳能源为主要经济推动力,将导致以气候变暖为代表的全球环境问题成为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他认为新型传染病的出现与全球尺度气候变化之间也存在关联,气候变化导致的健康影响还存在公平性问题,“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威胁”,实现2030“碳达峰”以及2060“碳中和”目标响应了国家和国际的重大需求。此外,阚海东教授通过介绍数个关于气候变化对居民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强调了温度对居民健康影响的重要性,呼吁青少年关注气候变化。
最后,由夏永杰老师对同学们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考核,包括日常安全、生物安全和危险化学品安全三个方面,为同学们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做好了安全准备。
自2019年成立以来,复旦大学环境与健康实践工作站每年为全市中学生提供10项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前沿课题,并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开班仪式,进站学生对实践点的学习及工作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了如何在科创实践中解决问题、提升自我的宝贵经验,也接收到了两委领导和带教老师们对青少年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成长为新时代强国主力军的殷殷期盼。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工作站的学习机会难得,实践课程开课离不开主管部门和学校平台的大力支持。希望学员们进入工作站进行科创实践活动,能够深入体会医学的奥秘与乐趣,思考环境与健康问题,开拓国际视野,提高生态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不负期望,不负韶华,学有所得,收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