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朱婷婷
近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玉彬课题组在铅的免疫毒性研究领域取得新的进展,研究成果以 “Lead impairs the development of innate lymphoid cells by imped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ir progenitors“ 为题,于5月19日在线发表在毒理学权威期刊Toxicological Sciences上,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toxsci/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toxsci/kfaa074/5840737?redirectedFrom=fulltext
先天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免疫细胞亚群,主要参与机体的固有免疫过程,在免疫反应的早期发挥作用。ILC的生物学特性在疾病模型中已经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比如其在肿瘤免疫、过敏等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较之下,目前环境因素能否影响ILC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该论文率先探索了重金属对ILC影响的研究,发现环境浓度铅暴露未影响ILC,而职业浓度铅暴露则会影响ILC发育导致其数量下降,其机制为铅作用于ILC祖细胞(ILCP)活化Jak1/STAT1通路,从而抑制ILCP向成熟ILC分化。主要的研究发现为:1.小鼠职业浓度铅染毒模型多器官中ILC数量下降。由于成熟ILC自身分裂凋亡未发生改变,因此推测ILC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其生成减少。小鼠骨髓ILCP检测表明其数量增加但分裂降低,提示分化阻滞。采用ILCP体内移植和体外干预实验证明铅通过活化Jak1/STAT1通路造成ILCP分裂分化阻滞,从而引起成熟ILC数量下降。2.职业性铅暴露工人血铅浓度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ILCP和ILC的相关性分析提示职业性铅接触工人体内同样存在该现象。
我国存在大量职业性铅接触人群,因此铅对ILC的分化阻滞效应可能广泛存在。鉴于ILC重要的生理功能,铅造成的ILC数量降低可能为大批铅接触人群埋下疾病隐患,从而影响社会生产与发展。关注研究铅对ILC的损伤,拓展了重金属免疫毒性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朱婷婷与赵一帆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玉彬副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上海科学技术项目(No. 19ZR1406000)的支持。
复旦大学公卫学院牵头完成国际对标气传花粉容量法实时自动监测及本土验证,推动我国花粉容量法自动监测体系构建
日内瓦大学Nicolas Ray教授到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学术交流
智汇环境健康前沿——我院环境健康学科发展研讨会顺利举办
罗力教授出席全国第一个AI医学院的成立仪式
推动证据多元创新,贡献中国HTA智慧——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参加2025年HTAi年会
智守认知健康,助力痴呆防控| 第四届老年病防控与健康会议老年期痴呆综合防控分论坛成功举办
研究进展:中国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2000-2021)及孕期空气污染物暴露对双胎妊娠出生结局的影响
赵卓慧教授课题组在气候变化与儿童呼吸道过敏风险关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