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德隆公共卫生系列论坛之“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成功举办

更新日期: | 点击数:39

2025年10月19日,德隆公共卫生系列论坛之“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控论坛”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明道楼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控”为主题,聚焦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控的交叉研究、数据科学与方法创新,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实践。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博茨瓦纳、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学者及多所高校代表参加,共同探讨在全球健康背景下加强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的策略与路径。

在开场环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纳院长代表主办方致辞,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协作的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纳院长开场致辞

主旨演讲环节邀请了多位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围绕疾病防控、风险评估与人群干预等重点议题,分享了相关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

庄贵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围绕“基因检测指导下的分层乳腺癌筛查”,介绍了基于模型的综合评估思路,比较不同筛查与检测组合在卫生系统视角下的可行性与应用条件,强调“循证与分层”的重要性。

西安交通大学庄贵华教授主旨演讲

王建明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结合国内外证据,概述老年人群带状疱疹的疾病负担及预防策略,强调规范免疫与人群健康教育对减轻疾病负担的意义。

南京医科大学王建明教授主旨演讲

来自博茨瓦纳大学的 Prof. Tiny Masupe 教授以当地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为例,分享了一线使用经验与改进方向,提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与人员能力建设需协同推进。

博茨瓦纳大学 Prof. Tiny Masupe教授主旨演讲

冯录召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介绍了“多源数据 + 智能评估 + 预警”的工作框架与典型应用场景,展示了利用数字化数据提升监测预警与风险研判能力的路径。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冯录召教授主旨演讲

来自河内公共卫生大学的 Assoc. Prof. Bui Thi Thu Quyen教授则基于越南人群调查资料,展示了行为与代谢风险的现状与趋势,并提出针对不同人群特征实施差异化干预的策略。

河内公共卫生大学 Assoc. Prof. Bui Thi Thu Quyen教授主旨演讲

圆桌讨论环节,在刘星老师的主持下,国内外专家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观点碰撞。首先,围绕“数据科学与交叉方法如何重塑传染病与慢病防控”,王彤(山西医科大学)、Julius Oyugi(内罗毕大学)、王胜峰(北京大学)和朱永群(浙江大学)等专家强调,应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与治理水平,坚持方法学的科学性与因果识别的严谨性,同时注重推动模型的实际落地与效果评估。跨学科协作与高频、可交换的数据流,被认为是实现从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关键。随后,在“从急性暴发到慢性疾病的长期影响”的讨论中,马伟(山东大学)、Kriengkrai Srithanaviboonchai(清迈大学)、苏迎盈(厦门大学)与陈雯(中山大学)等嘉宾指出,公共卫生防控工作需贯通疫苗与初级预防—早期发现—长期管理的全链条。同时,要重视社会污名与心理健康等间接影响,倡导以人为本的整合式公共卫生与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为提升防控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支撑。

议题一圆桌讨论现场

(从左至右:刘星〈复旦大学〉、Julius Oyugi〈内罗毕大学〉、王彤〈山西医科大学〉、王胜峰〈北京大学〉、朱永群〈浙江大学〉)

议题二圆桌讨论现场

(从左至右:刘星〈复旦大学〉、马伟〈山东大学〉、Kriengkrai Srithanaviboonchai〈清迈大学〉、苏迎盈〈厦门大学〉、陈雯〈中山大学〉)

在论坛总结环节,何纳院长对与会专家、嘉宾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特别提到未来在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上的潜在机遇。他介绍了包括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学生与学者交流项目在内的多种合作渠道,鼓励与会各方充分利用平台优势,进一步推进国际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供稿人:许桥一/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