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德隆公共卫生系列论坛之卫生政策与管理分论坛(Sub-forum 3: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Forum)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圆满落下帷幕。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泰国、埃及、南非、哈萨克斯坦、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顶尖高校、国际组织及政府机构的专家学者进行了6场主旨报告及1场圆桌讨论,共话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关键挑战及未来发展路径。分论坛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英耀教授和严非教授主持。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级讲师Polly Wong博士强调了构建基于胜任力的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基石作用。她围绕包括WHO-ASPHER在内的多个国际公认的公共卫生人员胜任力框架,并阐述了如何通过识别现有资源、开展专家同行评审与德尔菲法咨询、以及采用经验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真实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创新教学策略来设计并有效实施基于胜任力导向的培训项目。
中南大学湘雅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国清教授深入剖析了跨学科研究,特别是超越传统学科界限的“超学科”研究范式及其在伤害预防与控制领域的经典应用。他以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有效降低交通事故死亡风险、低剂量铅暴露对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影响的突破性研究推动相关健康政策调整、以及利用髋部保护器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的跨学科实践为例,生动展示了整合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等多学科知识、方法与视角对于攻克复杂健康难题的巨大价值。
泰国清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Suwat Chariyalertsak教授分享了如何整合医院信息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站及卫星数据等大数据应对泰国北部地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健康问题的研究与政策转化经验。他重点介绍了实时健康影响监测仪表盘及其在动态追踪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发病趋势中的关键作用,并展示了为慢阻肺/哮喘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提供PM2.5防护蚊帐等创新干预措施的实践探索。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潘杰教授则通过四个中国案例,深入探讨了数字智能技术如何驱动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的发展与变革。案例呈现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地区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医疗数据资源、如何优化家庭医生工作流程、如何提供在线技术支持与智能医疗服务、如何实现标准化综合护理网络,以及如何通过体制整合与数字平台克服系统碎片化挑战,从而有效应对人力资源短缺、患者信任度不足等现实困境,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质量与可及性。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Tamer Emara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利用远程医疗等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跨境医疗服务与能力建设网络的实践经验,并尤其关注面向“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模式。他深入分析了当前包括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国家间信任机制的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探索以及数据隐私保护与系统互操作性等技术难题在内的跨境医疗合作面临的主要障碍,并呼吁应优先从共同制定跨境合作政策框架、培育互信基础、聚焦健康促进和初级保健等易于启动的领域着手,逐步推动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全球卫生合作。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世蒙青年副研究员系统回顾了卫生技术评估(HTA)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并着重阐述了HTA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NRDL)动态调整、药品价格谈判等关键决策中的应用与深远影响。报告指出,中国HTA体系日趋成熟,临床价值与经济价值评估已成为核心考量,但同时亦面临政策机制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数据可及性及方法学本土化适应等方面的持续挑战与发展需求。
在圆桌讨论环节,严非教授邀请了来自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的胡紫景教授、老挝热带与公共卫生研究所副所长Manithong Vonglokham博士、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的Gainel M. Ussatayeva副教授以及瑞士日内瓦大学的Simon Mathias Waelli副教授,围绕如何有效利用南南合作机制加强区域性卫生政策与管理合作网络、数智技术如何推动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变革两项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普遍认为,无论是实体机构还是虚拟网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至关重要,同时促进知识共享、经验交流与人才能力建设是合作的核心内容。专家们也强调了加强国家间政策协调与承诺对于合作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并提出需正视并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关注在合作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确保技术应用最终服务于人类福祉,并强调了人际信任与沟通在跨文化合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此次德隆公共卫生论坛为全球特别是南方国家卫生政策与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对话机会,有效促进了相关国家和地区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前沿技术应用转化、循证政策研究方法以及跨国界合作机制探索等领域的宝贵经验分享。与会者一致认为,面对日益严峻且复杂的全球公共卫生与健康威胁,深化国际合作特别是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加强协同联动,积极把握数据科学与数智技术带来的机遇,并致力于构建以能力为导向、更具韧性的卫生体系,是共同迈向“人人享有健康”崇高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路径。
供稿人:徐致远、张新悦、李福明、刘柳、严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