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公共卫生教育联盟聚焦环境与儿童健康,多方专家共议合作研究新倡议

更新日期:2025/10/23 | 点击数:33

今日,南南公共卫生教育联盟“环境与儿童健康卫星研讨会”于复旦大学明道楼二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中国、南非、瑞典、肯尼亚、哈萨克斯坦、坦桑尼亚、泰国等多国公共卫生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影响儿童健康的关键环境因素。会议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赵卓慧教授、徐燕意副教授和梁笛副教授分段主持。

会议在赵卓慧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首位发言的约翰内斯堡大学Zijing Hu教授深入分析了《1990年至2030年非洲儿童与青少年营养不良的三重负担:趋势、时空分布与健康差异》。他的研究揭示了非洲儿童营养问题在时间、地域和人群中的复杂分布与不平等现象,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随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Dan Norbäck教授分享了关于《亚洲学校的室内外环境与学龄儿童哮喘和过敏》的研究成果。Dan Norbäck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在亚洲各国家,包括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所进行的微生物组和室外空气污染研究。他强调了学校物理环境质量,包括室内空气质量等因素,与儿童呼吸系统健康及过敏性疾病发生的显著关联,呼吁改善亚洲校园环境以保障儿童健康。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Dan Norbäck教授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Julius Oyugi教授则关注人畜共患病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分享了《肯尼亚特定人畜共患病的监测》情况。他指出一下两点:第一,肯尼亚仍然缺乏对重点人畜共患病的有效监测;第二,肯尼亚目前需要从偏远地区采集和储存血液用于血清学和分子检测的成本效益高的方法。Julius Oyugi教授的工作展示了监测系统在预警和防控此类疾病、保护社区尤其是儿童健康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Julius Oyugi教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徐燕意副教授阐述了《PM2.5的跨代效应与毒理机制》的最新研究发现。她的研究从毒理学角度揭示了细颗粒物暴露对呼吸系统等慢性病产生影响的可能机制,强调了空气污染不利效应代际传播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燕意副教授

哈萨克斯坦阿尔-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的Gainel Ussatayeva教授分享了《哈萨克斯坦在儿童环境健康问题上的经验》,介绍了该国在应对儿童环境健康挑战方面的实践与见解,并提出管理者在推动儿童健康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多部门的协同会更有利于推动研究的进步。这些观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参考。

阿尔-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的Gainel Ussatayeva教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梁笛副教授报告了《中国对外援助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妇幼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该研究评估了中国发展援助项目在改善非洲地区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结局方面可能产生的积极效应,凸显了国际合作在促进全球健康公平中的潜力。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梁笛副教授

随后,赵卓慧教授报告了《中国学龄前儿童呼吸健康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中国开展的关于环境因素(如室内外空气污染)与学龄前儿童呼吸道疾病关联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为中国的儿童健康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赵卓慧教授

在梁笛副教授主持的压轴环节,会议进入了高潮——以"南南儿童健康合作研究倡议(CROSS-CH)"为主题的圆桌讨论。来自坦桑尼亚穆欣比利健康与联合科学大学环境与职业健康系院长Deodatus CV Kakoko教授、泰国清迈大学健康研究院院长的Kriengkrai Srithanaviboonchai教授,以及此前发表演讲的Dan Norbäck教授Julius Oyugi教授Gainel Ussatayeva教授,与复旦大学的徐燕意副教授黄葭燕教授梁梁笛副教授赵卓慧教授陈天一博士后开展了积极讨论。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儿童健康与环境挑战亟需跨国界、跨学科的协同努力。他们深入探讨了,在未来如何通过CROSS-CH这一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与专长,在环境与儿童健康领域开展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联合研究、能力建设与知识共享,共同应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相关公共卫生问题。

各国教授圆桌讨论
南南公共卫生教育联盟“环境与儿童健康卫星研讨会”合影

本次卫星研讨会不仅为分享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高端平台,更成功凝聚了国际共识,启动了实质性的合作对话,标志着南南合作在公共卫生,特别是环境与儿童健康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有望为改善全球儿童的健康与福祉贡献重要力量。

(供稿: 赵卓慧 陈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