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上午,德隆公共卫生系列论坛之“环境、职业与营养健康论坛”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科研二号楼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论坛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办,聚焦气候变化、临床营养、环境与职业健康公平性等公共卫生热点议题,旨在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跨国家、跨机构的经验共享与合作。论坛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教授主持,来自中国、英国、马来西亚、泰国、坦桑尼亚全球多所顶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及复旦师生代表现场参会,共同研讨核心议题。
论坛核心环节为6场主旨演讲,中外专家学者围绕职业卫生、肥胖防控、医学教育、女性健康、男性生育健康及室内空气污染六大关键主题,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方向。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医学院Victor Hoe教授以《马来西亚的职业健康:进展、挑战与未来方向》为题发表专题报告。他系统梳理了马来西亚职业健康领域的发展历程,包括体系整合、机构建设以及非正式工人保障拓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中小企业防护不足、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等现实挑战。最后,他诚挚邀请与会代表参加将于2026年8月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二十五届亚洲职业健康大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潘安教授带来《临床肥胖:定义、诊断与临床意义》的专题报告。他聚焦于肥胖定义与诊断标准中存在的争议,剖析了现有BMI标准的局限性,并介绍了“临床肥胖-临床前期肥胖”新分类框架。该框架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先配置与精准防控,契合全球肥胖治理的迫切需求。
南安普顿大学医学院国际事务副院长Ruihua Hou教授就《南安普敦大学的医学教育与研究》作专题汇报。她系统介绍了该校医学教育的特色,涵盖理论教学、临床实践与跨学科能力培养三大方面;科研方向则聚焦于环境健康与营养流行病学,积极践行“产教融合”理念,推动医学教育与科研创新协同发展。
主旨演讲下半场部分由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慧教授主持。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Montakarn Chuemchit副教授做《环境与职业不平等影响下的女性健康:来自农民工、暴力与社区干预的启示》的专题报告。她以东南亚移民女工健康为核心议题,指出该群体面临环境污染、职业防护缺失、性别暴力等多重威胁,且普遍缺乏社会保障。结合泰国实践经验,她提出“政策完善职业保障+社区健康服务+女性赋能培训”的综合干预方案,为区域女性健康保护提供了有益参考。
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华教授做《产前镉暴露与雄性低生育能力:小鼠多代机制研究》的专题报告。报告基于小鼠产前镉暴露模型,综合运用表观遗传学分析、精子功能检测及跨代表型追踪等方法,系统揭示产前镉暴露导致雄性低生育能力的生物学机制及其跨代传递规律。报告强调,应进一步深化对环境污染物在生殖毒理学中长期健康风险的认识,并强化相关的公共卫生干预与风险评估。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卓慧教授以《室内空气污染的疾病负担》为题作报告。她深入解析了中国室内空气污染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强调PM2.5、甲醛等污染物的健康影响,并提出构建“家庭改善+社区监测+政策引导”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此外,她还提及区域污染负担差异及后续研究更新计划。
论坛专题讨论聚焦“气候变化下的公共卫生防御”这一核心议题,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卓慧教授主持,邀请清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Waraporn Boonchieng、穆欣比利健康与联合科学大学公共卫生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Deodatus CV Kakoko、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副院长黄存瑞、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娟、哈尔滨医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帆、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欢、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肖福兵,围绕“如何构建整合环境、职业与营养因素的气候适应性卫生系统”展开深入交流,从公众认知、技术创新、重点人群保护、社区实践等多个维度分享见解,形成一系列关键共识。
讨论中,专家指出,当前公众对气候变化与健康关联的认知仍显不足,需加强科学引导,帮助公众切实感知气候风险,并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推动主动应对。在技术方法层面,建议依托精准监测手段,结合智能技术构建风险预警体系,为实现精准干预提供支撑。针对孕产妇、儿童等气候敏感人群,专家强调需重点关注极端天气与污染物的叠加影响,通过定制化营养指导与健康监测等措施强化保护力度。
在社区层面,专家提出可通过政策协同、公共环境优化(如配置清洁设施)、社区健康行动及居民健康技能提升等路径,推动气候适应行为融入日常生活。此外,与会者一致认为,应进一步整合气候行动与健康目标,量化气候治理的健康效益,并将其纳入相关政策规划,构建“政府统筹、社区落实、个人参与”的联动防御体系。
本次讨论会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防御提供了跨学科、可操作的思路,为后续国际合作与实践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稿人:朱毅翔、陈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