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卫学院牵头完成国际对标气传花粉容量法实时自动监测及本土验证,推动我国花粉容量法自动监测体系构建

更新日期:2025/07/13 | 点击数:355

近期,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卓慧教授团队牵头完成了,与国际对标的气传花粉容量法实时自动监测技术在上海为首发城市的本土验证。经过2023和2024年两年的连续监测比对,基于Yamatronics (KH-3000)设备开展的逐日花粉实时计数容量法自动监测,与国际普遍认可的容量法Hirst(Burkard型)花粉监测仪器做平行比对, 历经累计483天,实时自动监测计数和国际标准方法(欧洲标准EN 16868:2019)推荐的显微镜下人工计数的拟合度达76-78%,在春季花粉高峰季节更具优势,与在欧洲等地开展的同类设备的比对拟合度处同一级别。

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开展气传花粉容量法自动监测技术与国际标准容量方法的比对验证,为准确评估敏感人群的每日吸入花粉暴露水平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后续将建立花粉分种类的实时计数监测技术研究,进一步拓展适合中国城市特点的花粉自动监测体系,为实现花粉每日总数和分种类计数在中国的便捷化和高效化应用,做出贡献。

图1. 上海市2023-2024气传花粉容量法实时自动监测vs 欧标Hirst 监测方法比对验证

图2. 上海市2023-2024气传花粉监测现场工作和部分花粉显微镜下荧光外观图

该研究以 “Validation of the Automatic Real-Time Monitoring of Airborne Pollens in China Against the Reference Hirst-Type Trap Method”为题,在环境科学领域期刊Atmosphere发表原创性论文,第一作者是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奕玮,共同第一作者是上海辰山植物园邵文高级工程师 (https://www.mdpi.com/2073-4433/16/5/531, 发表日期2025.4.30) 。主要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卓慧教授,共同通讯作者是上海市气象局彭丽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473591)、上海三年公共卫生行动计划(资助编号:GWVI-11.2-XD11,GWV-11.1-39)以及上海“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项目(22230750300)、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项目(21230780200)的资助。特别感谢上海市浦东气象局顾松强副局长、林莺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气象局杨思絮工程师、浙江大学高中山教授、江苏省疾控环境健康研究所丁震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光华医院孙娜主任医生、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蔡云飞高级工程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雷晓兰、研究生邵文溥、孙晋、钟雨桐、朱洋洋等赵卓慧课题组团队成员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