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陈仁杰教授课题组联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团队,基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胸痛中心数据库,开展了一项温度与急性心梗发作的全国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发现不适环境温度(尤其是低温)可迅速增加急性心梗发作风险,效应可持续2至3周。全国约有13%的急性心梗发作可归因于不适环境温度,北方地区供暖可大幅降低低温相关疾病负担。相关研究成果以“Non-opt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s risk and burde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set: a nationwide case-crossover study at hourly level in 324 Chinese cities”为题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
缺血性心脏病(IHD)是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IHD的最重要类型,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严重危害患者生命。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首次将不适环境温度列为一大独立的环境危险因素,并估计2019年不适温度可导致全球约60万例IHD死亡,其中我国位居第一。然而,该领域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大多基于时间序列设计,可能导致生态学偏倚;同时,由于缺乏疾病发作时间信息,可导致同一天内温度与心梗发作的先后顺序难以确定,因而相关研究结果存在因果推断方面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鉴于冬季心血管疾病往往高发,因此理论上室内供暖有可能降低低温相关心血管疾病风险,但目前尚无科学研究评估我国集中供暖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低温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负担。
该研究基于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胸痛中心数据库2015年至2021年的AMI发作信息,在全国324座城市2093家认证医院开展了一项个体水平的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共纳入104.7万名AMI患者。为探索冬季供暖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数据库分为供暖地区供暖季节、供暖地区非供暖季节、非供暖地区冬季和非供暖地区非冬季,其中供暖季节的划分来自各城市官方发布实际供暖时间。
结果显示,环境温度与AMI发作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图1)在不同地区和季节各不相同。在供暖地区供暖季节,未发现温度与AMI发作的关联;在供暖区非供暖季节和非供暖区全年,均发现随着温度下降、AMI风险显著升高的趋势。以极端低温(第一百分位数)为例,低温相关AMI风险在暴露当天迅速出现,随后逐渐减弱,在供暖地区非供暖季节、非供暖地区冬季和非冬季分别于第13天、第10天和第17天趋于不显著。与之相比,高温对AMI发作的影响较弱且比较短暂。
图1. 3周环境温度与AMI累积发作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
注:Odds Ratio为AMI发作的相对风险。A:供暖地区供暖季节;B:供暖地区非供暖季节;C:非供暖地区冬季;D:非供暖地区非冬季。
此外,该研究首次估算了不适环境温度引起AMI发作的疾病负担。全国有13.26%的AMI发作可归因于不适环境温度,供暖地区的归因分数(6.04%)远低于非供暖地区(21.09%)。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是否有集中供暖措施、社会经济水平、气候特征和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中,供暖地区供暖季节未发现低温相关的AMI发作风险及疾病负担,凸显了室内供暖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发作风险中的公共卫生效益。
通过在个体水平开展病例交叉研究,该研究比较深入地分析了不适环境温度对AMI发作的影响,首次测算了可归因于环境温度的AMI疾病负担。研究结果为确证不适环境温度促发心血管急性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证据,也为我国优化室内供暖等公共卫生政策、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性证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姜宜萱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胡嘉禄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上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1230780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143301与9204330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人才培养项目(2021ZSYQ16)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537022002310
原文引用:
Jiang Y., Hu J., Peng L., Li H., Ji J.S., Fang W., Yan H., Chen J., Wang W., Xiang D., Su X., Yu B., Wang Y., Xu Y., Wang L., Li C., Chen Y., Zhao D., Kan H., Ge J., Huo Y., Chen R., 2022. Non-optimum temperature increases risk and burde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set: A nationwide case-crossover study at hourly level in 324 Chinese cities. eClinicalMedicine 50, 101501.
董瑞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发现微塑料经呼吸道暴露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恶化有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类“101计划”核心实践项目建设推进会
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联合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同发布《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无管微创应用于肺结节切除术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拥抱新机遇、探索新领域——2025上海药物经济学论坛成功举办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陈仁杰课题组开展全国性研究揭示环境高温可损害睡眠健康
聚焦师资能力提升--复旦大学天平湖南教学实习基地带教培训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