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更新日期:2021/03/26 | 点击数:18794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学科以一批中青年专家和教授为学术骨干,围绕国家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探索工作,在新现与再现传染病流行病学、肿瘤等慢性病的分子、遗传流行病学、社会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前列。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与控制、结核病流行病学、艾滋病流行病学等、新现与再现传染病的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研究。

本学科由我国著名公共卫生学家、一级教授颜福庆、金善宝、苏德隆等教授开创于原上海医科大学建校初期,在1928建立的公共卫生科的基础上,于1952年分化出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学科。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8年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主要实验室有:肿瘤与慢性病实验室、病毒性疾病实验室、热带病实验室、遗传流行病学实验室。曾是我国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学与科研的发祥地之一。曾编写过我国第一本《流行病学》教材。培养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与培训进修的学员分布在世界各地,为我国人民与世界的人类健康作出过重大贡献。

流行病学学科先后主持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课题,科技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委和卫生局等专项课题。学科有广泛的国际联系。目前,与本学科有国际合作项目的单位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公卫生学院、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和山形大学、美国FoxChase癌症研究所、UCLA流行病学研究所、荷兰Erasmus大学医学院等,正从事由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资助的国际协作课题多项,同时从事中华医学会基金(CMB)科研项目。每年均有教师参加国际会议或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科研经费充足,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的研究。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在上海市消灭血吸虫病、上海市甲肝暴发的病因研究、2003年SARS的控制与流行病学研究、流感的控制与流行病学研究、上海市社区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曾做出过杰出贡献,并长期保持本学科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学术带头作用。

目前学科具备一支整齐的学术梯队。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学校基于人群的基础对疾病进行研究,在肝癌、乳腺癌的研究基础上,积极开展人群重要的肿瘤和慢性病的环境和遗传背景的研究。积极寻找此类疾病和高危人群,在对环境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基础上,探明疾病的遗传标记,并从遗传标记同疾病的关系查明标记基因的表达产物,及其功能同疾病之间的病因关系。了解疾病的遗传同环境的关系,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优生优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量技术。对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开展了不同研究设计中的危险度,如何有效控制和消除混杂,偏倚计算。在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研究同时,对机体的遗传易感性基因及其对环境的修饰及适应等机体反应基因的进行探讨,在群体的基础上研究个体的肿瘤发生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学科还积极开展重大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与控制研究。以肝炎、出血热、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为对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研究。